首页
播放记录

【思享家沙龙】章立凡谈中国公民意识源起及发展(四)

2010年12月03日 08:32 财新记者 张岚 黄蒂

“文革”之后的“四五运动”,表达了民众对无序暴力的革命形式的反感;进入80年代的校园竞选,启发了民众要通过竞选的方式来参与政治

“文革”之后的“四五运动”,表达了民众对无序暴力的革命形式的反感;进入80年代的校园竞选,启发了民众要通过竞选的方式来参与政治

  “文革”对后来的社会运动有何影响和启示?

  章立凡:

  1976年的“四五运动”,形式上是悼念周恩来,”文革”实际上是老百姓对于”文革”这种无序的暴力的革命形式的反感。中国的革命的概念,经历过”文革”以后,革命就算走到头了。

  革命这一套实际上把自己的命给革了。今后至少作为统治者来讲不敢玩革命这东西了,老百姓也不会轻易玩革命这种东西。00:21吕思勉先生有一个观点,他说社会革命不宜与政治革命同步进行。这里的社会革命指的是社会变革。孙中山是搞什么?就是要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实际上孙中山这套失败了。毛泽东实际上也是这套,也是政治革命完了就搞社会革命,几乎同步进行,他们两位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不断革命论者。但不断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这种做法被历史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实际上,“四五运动”等于是对”文革”这种专以破坏秩序为目标的社会变革的一次否定。

  进入80年代,有哪些公民意识的标志性的事件?

  章立凡:

  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应该是1980年的校园竞选。那个时候”文革”刚结束。之前的亢奋多少有受鼓动的感觉。从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到后来接受苏俄这套也是要搞革命,然后国共两党也都是革命党,这两革命党先后统治中国一个世纪。这种后果造成国人对政治过度关心。其实一般社会,老百姓不会过分关心政治。虽然有社会责任感,有公民意识,但是用不着随时随地去上街去游行去表达。正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民意选举就表达了。但是由于中国民选老缺失,造成政府和人民之间没有缓冲,一旦有矛盾,就会直接对抗。还有,因为政治生活不正常,经济社会也正常不了,分配就没法公平,这种情况就造成社会冲突。所以我注意,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缺陷,就是过多的政治热情,但这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是必要的。像80年校园竞选,这批人物,现在有的在台上,有的在国内,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商界,有的在政界,这都是当时的大学生。他们其实是在学校竞选海淀区人大代表,但是这个事情很有意义。1949年见证到1980年,30年间民意代表都没有真正的通过一种竞选的方式产生。基本就是执政党提名,大家画圈。像我,一般选票我都从后面的人圈起,把前面的人空掉不选。因为我不知道他是干嘛的,但是我想排在后面的可能是不打算让他选上的。所以我就这样行使我的权利。基本上,选民和民意代表是没有什么沟通和互动的。

  当年有件事,百货大楼有个人叫张秉贵,他就是一个劳动模范。我记得80年代有一年,有几个选民说要见他,要跟他谈谈我们选民的意见,然后张秉贵不见,选民说你不能不见,他说我已经被内定为全国人大代表了。当然他本人并不是不好的人,但他确实不具备当民意代表的素质。但这么几十年来我们就安排了这么一批人。从第一届做起做到现在的申纪兰,她每次都投赞成票,而且以这个为荣。这样的代表实际上没有代表性。80年的竞选虽然只是区级的选举,但它产生了效应。大家意识到,我要通过竞选的方式来参与政治,我要当民意代表来代表大家的意见。所以他们有竞选演说,有集会,有竞争,最后有人当选了。这个方式后来在学生会等等也实行。而且那时候没钱,买票在80年选举都没出现。

责任编辑:周勇 | 版面编辑:运维组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