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辛亥回声:革命尚未成功

2011年10月04日 07:39 财新记者 赵五洲 实习记者 黄珊

一个世纪过去,中国社会进步了多少?需要在纪念中反思并展望

  主持:大家好,欢迎收看影音纪事。今年10月10 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无论是首倡民主共和的理念,还是催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辛亥革命影响深远。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认识、如何纪念辛亥革命?如何总结、反思我们的百年历程,从而去开辟我们的未来?这是今天国人不断思考的问题。

  1911年10月10日之夜,武昌起义的枪声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皇权统治,并催生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近年来,人们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更加细致、全面,对其从认识到观念也不断深化,从而使得人们对这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的认识更加清晰可辨,并从这段历史中进一步思索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的得失成败。

  财新《中国改革》副总编 杨哲宇:我觉得在认识辛亥革命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是存在着一套传统的话语体系,而现在人们力求打破这套话语体系。传统的话语体系是什么呢?就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失败了,然后,后人又推动了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现在的制度做了一套非常合理化的辩解。现在,特别是新一代的历史学家,成长起来以后,对这套话语体系是有反思的。这个反思的基础是建立在还原历史真实这个基础上的。

  最近一套规模非常宏大的《中华民国史》完成了,它这套史是跨越了几十年来编纂的。后面的几十卷我不知道质量怎么样,但就我翻过的前多少卷的内容来讲,是非常好的,还原了很多历史的真实。

  归结到一点,就是说我们对待一个历史事件,对它的认识的基础是真实地还原它,再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各种认识框架。而不是颠倒,就是说先有什么观念,然后让史实去削足适履。

  杨哲宇认为,纪念辛亥革命最重要的一点是继承它的精神实质。它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就是共和。

  财新《中国改革》副总编 杨哲宇:我们都知道中华民国它翻译成英文就是Republic of China, 共和这个词天然地与民主联系在一起。对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有一个至今被翻译界所称道的译法,就是直接把它对应于林肯的“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时间过去了100年,当年的中华民国曾经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对比现在呢,让人有很多感慨。在一定程度上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是有道理的。毕竟这么多年,民主在中国可以说是没有很茁壮地成长起来。但是另外一方面,它又播下了一粒种子,在不断地生根发芽。这个我想要着重指出的是,在这一点上特别赞同马克思的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它的民主的理念,是一个早产儿,它的经济基础并不具备。但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民营经济已经迅猛发展起来,它在中国GDP所占比例也早就超过了50%,当然根据各种(统计)口径的不同,这个数字有所变化,但无疑的是它为中国社会多元化、 政治民主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首倡民主共和的理念,而经济上也催生了中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中山大学教授 袁伟时:20世纪的中国经济有几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清末新政时候,中国民族的工矿业以15%的速度增长,这是一个高潮;第二个高潮是辛亥革命以后,整个十年,中国工业是以13.8%的幅度增长,而且一直到1936年以前,经济都是在比较快地发展。1928年国民党政权建立,到抗日战争以前,很多史学家称之为“黄金十年”,也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这里面秘密在哪里?过去很多人歌颂国民党抗战前的“黄金十年”,但是没有注意到北洋政府时代,中国经济辉煌成就。主要原因是已经有三权分立的基本架构。另外,中央政府自从袁世凯去世后,比较薄弱力量不强,所以整个市场、社会是自由化的。

  最近30年的成就不过是回归历史,不是回归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历史,而是回归到清末新政期间到北洋政府期间的那样一种状况。

  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今天,当我们纪念辛亥百年的时候,回顾我们走过的百年历程,我们需要思考,历史上有哪些经验值得汲取?有哪些教训需要引以为戒?

  财新《中国改革》副主编 杨哲宇:就是面对我们中国当下,与当年特别相似的某一些问题,那我们应该吸取当年哪些有益的经验,避免哪些教训,其实是非常清楚的。在有些经济自由化程度方面,我们应该承认后来的政府甚至不如北洋政府时代。如果我们去正视历史的话,我们的公司法,以及一系列的工商法,都是在北洋政府时期通过。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迎来了所谓的“黄金十年”。

  近代史学者 章立凡:近现代中国有三次“国进民退”的过程,我们现在又遭遇第四次,就是现在大家一直在争论的,目前到底有没有发生国进民退。

  从清末搞铁路国有,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搞国营为中心,到共和国年代搞对资改造,这三次实际后果都是很不好的。第一次是大清灭亡,第二次是国民政府经济崩溃,政权垮台,第三次造成了几千万人饿死,搞大跃进嘛。这三次的共同特点就是权力和财富过于集中,这种情况就是,要办好事可能办得很好,要办坏事就糟得不能再糟。这种情况从传统上讲,这个逻辑是什么呢?这个逻辑就是中国传统的东方专制主义的国家垄断的逻辑。我们历代的政府都是“治水政府”,从大禹时代就是搞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就是民间搞不了的东西,我们有一个思想叫“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治水政府”。我们回顾实际上五六十年代我们搞的也是这一套,到“文革”结束,确实没有办法按原有的方式统治下去了,所以就要松绑了,换个方式。

  章立凡认为,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中国大致上有过三个社会契约,一个是民国成立时候的《临时约法》,一个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第三个是一个不成文的改革开放。现在到了签订第四个社会契约的时候了。社会的矛盾这么尖锐,政府应该拿出一套比较彻底的改革方案来。

  主持: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曾经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当历史进入到21世纪,再来回首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我们不应仅仅为了纪念而纪念,而是应当好好珍惜它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遗产,勇敢地去面对我们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将民主、共和的理念发扬光大,从而去完成先贤们未尽的事业。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会。

  相关专题:

  回首辛亥百年

  

责任编辑:赵五洲 | 版面编辑:邱祺璞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