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福特基金会在华往事

2011年10月14日 17:52 财新记者 杨哲宇 赵五洲 黄蒂 实习记者 黄珊

首任驻华代表彼得·盖特纳回顾福特基金会在华发展历程

  主持:大家好,欢迎收看影音纪事。由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创办的福特基金会,是美国的三大基金会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誉。它成立于“二战”之前的1936年,在中国开展项目资助也已有30多年的历史,曾在改革开放初期积极协助中国走向世界。不久前,福特基金会首位驻华代表彼得·盖特纳到访财新传媒,讲述了福特基金会在中国的故事。

  画外:熟知彼得·盖特纳的中国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盖特纳,这是因为他是现任美国财长 蒂莫西·盖特纳的父亲。他曾在福特基金会工作28年,并成为基金会的首位驻华代表。因此,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福特基金会首位驻华代表 彼得·盖特纳:

  我第一次访问北京是在1980年。最初我们拨出了一小笔资金来挖掘在中国发展的机会,我至少要对这笔钱负责。之后这种探索越来越频繁,我们也更加确信,曾在印度等国有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福特基金,在中国也可以开拓出一片天地。

  接着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基金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认为应该在北京设立一个办事处。因为之前我们在一部分国家设立了基金会,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十分幸运,很快就取得了许可,随后我在1988年和全家人一起搬到了中国,并建立了福特基金驻北京办事处,直到1990年,我才回到美国。

  画外:福特基金会成立于1936年,由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创办。1936年,老福特的长子埃兹尔·福特(Edsel Ford)捐资25万美元成立福特基金会。其最初的宗旨是:接受和管理资金以用于科学、教育与慈善目的,一切为了公众福利。基金致力于“和平、民主、教育、发展经济”等方面。上世纪40年代,随着福特公司日益强大,福特基金会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于是他们建立起独立的盖瑟委员会。

  福特基金会首位驻华代表 彼得·盖特纳:

  盖瑟委员会认为基金会应该独立,成为私人基金会。这一目标在1950年得以达成。委员会将基金会从福特汽车公司中脱离出来,从而建立了私人的、独立的基金会,并将其命名为福特基金会。我记得在基金会成立之初,福特汽车公司也是董事会成员之一,直到1950年,福特基金会才彻底独立。

  画外:为了避免捐助方对于基金会的不良影响,保持基金会的绝对独立,与其他基金会接收企业和个人的捐助作为基金来源的运作模式所不同,福特基金拒绝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捐助行为,甚至连福特汽车公司的捐助也不例外。而它的基金增值则全靠自身的投资收益来实现,这虽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却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基金会发展模式。

  福特基金会首位驻华代表 彼得·盖特纳:

  基金会在50年代迅猛发展,其资产急剧增加。但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让福特基金会遭受重创,资产缩水近一半。1980年,基金会渐渐恢复。从1980年开始,在接下来的十年中,随着股票市场的繁荣,基金会的发展引人注目。现在的福特基金会渠道众多,是美国最大的私人基金会之一。

  画外:福特基金会最早涉足资助的中国项目,始于1949年调查并安置从内地流到香港的大批知识分子,而大规模资助项目的全面展开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然而,基金最初在中国的发展却经历波折。

  福特基金会首位驻华代表 彼得·盖特纳:

  现在我十分相信时间是万能的。最早我是福特基金设在曼谷的东南亚办事处的代表,在1980年我回到了纽约总部。在我回到纽约前的两个月,福特基金会的理事们对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决定还是有些不情愿的。特别是福特基金要拨款20万美金来挑战一个前途未卜的机会。我当时在纽约的职位并没有执行拨款的权限。众所周知,资金是重中之重,为了对这20万美金负责,我开始认真地造访中国。

  我们十分幸运有中国社科院在其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中国社科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社科院愿意做我们的中间人,帮助我们让中国的民众了解到福特基金会并不是一个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分身,我们来到中国也并不是为了推翻当局政府的统治,或是将中国打造成第二个美国。因此,我由衷地感谢中国社科院在20世纪80年代福特基金会首次登陆中国时所起到的良好的媒介作用。

  画外:终于,在中国社科院的沟通、协调与帮助下,福特基金会于1988年正式落户中国,从而开启了福特基金会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福特基金会首位驻华代表 彼得·盖特纳:

  我想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有过担忧,究竟应该如何恰当地施以援助。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中国社科院,是他们的帮助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打消了这些顾虑。比如,当我们在关注人权问题时,至少中国官方对此是怀着一种矛盾情绪的。所以我们竭力澄清我们在尊重经济和社会权利重要性的同时,也尊重公民和政治权利。我们有能力用一些边缘手段在寻求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同时,保障人民的权利。同时我们是绝对善意的,建立符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利益的福特基金会驻京办事处始终是我们的动力。

  画外:盖特纳告诉记者,在最初的捐助项目中,福特基金主要致力于扶持中国在经济、法律、和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福特基金会首位驻华代表 彼得·盖特纳:

  在最初的几年,由于中美双边关系的长期空白,我们工作主要的目标是建立相互的理解。但随着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向我们寻求帮助的诉求也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决定将工作重点集中在这三个领域上,同时有四个基金会在经济和教育研究、法制改革国际关系学和地缘政治也都有着类似的海外经验。这便成为了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所关注的焦点。我希望这会稍微有些帮助,但我认为致力于这三个领域的人们对促进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画外: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要融入世界,人才极为匮乏,急需大批谙熟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人才。福特基金会及时推出了“福特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大批国内精英到美国著名大学学习、研修,这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各类人才。这些人回国后成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骨干力量。盖特纳告诉我们,包括现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经济学家易纲等都曾得到福特基金的项目资助。

  福特基金会首位驻华代表 彼得·盖特纳:

  我们觉得很荣幸可以资助来自各个领域的人,不仅是金融界的,还有法制改革,帮助他们走出国门或是实现其他的愿望。

  画外:长期致力于福特基金的盖特纳,对于倾注了自己大半生的慈善事业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福特基金会首位驻华代表 彼得·盖特纳:

  慈善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一些穷困的人需要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帮助他们脱离窘迫的困境。利用个人资源来服务公共目的就是方法之一。我并不是夸下海口,真正使一个社会变得更好的方法并不仅是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穷人,更重要的是逐渐减少穷人的数量,以及给予这些穷人更多自力更生的机会。

  主持:如今,福特基金会已累计向中国各机构、团体捐赠了超过2亿5千万美元资金。今天,当我们回顾福特基金会为中国的发展所做努力的的时候,其独立的运作模式,和透明、严格、高效的资金管理,是否也会给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某些启示呢?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再会!

责任编辑:赵五洲 | 版面编辑:冯仁可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