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蓝印花布的“褪色”之痛

2012年06月01日 14:15 财新记者 许菁

传统工艺传承人只剩下20多人,机器染色制作更使传统手工蓝印花布举步维艰

  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江南街景,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蓝色。高天的蓝色,远山的蓝色,古树的蓝色。在高天、远山、古树的蓝色上,印上白色的花,白色的鸟,白色的吉祥图案,这就是蓝印花布。它们做成了村妇的头巾,婴儿的摇篮被,青砖瓦屋的门帘;做成新嫁娘的床单被褥。它们飘舞在乡间、小镇,在古城幽深的巷子里……”

  如今,这番素雅的风景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家庭式的手工作坊,也越来越难得一见。

  蓝印花布起源于南宋时期,其染料取材于天然蓝草。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核心的技艺包括夹缬、刻板刮浆、绑染等工艺。我国著名的《百子图》就是运用了最为传统的夹缬工艺,每一个框内都印有神态迥异的6个男童,对称的16个框内96个男童寓意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是中国古代婚礼上长辈送给新娘的常见礼物。

  上海蓝印花布社副社长  朱瑞清:

  “我简单算过一下,就是如果整个工从染布来说的话,到我们做好这一件衣服,一般的话,要6个人工。一个人工我们按照正常的国家规定8小时的话,共48个小时,平均我们要花48个小时的工才能变成这样一件衣服。所以它和普通意义上的纺织品的话,工业化生产的(衣服)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

  年过八旬的顾海英,是上海南汇区当地有名的纺织“巧手”,说起这门手艺,做了大半辈子蓝印花布艺的老人感慨万千。

  民间蓝印花布手工艺人  顾海英:

  “这个我做了50年,50多年。”

  “这个手法别人不会我会的,我到了退休才放手。看不出了,眼睛不行了,但是我心里还是想要做的。”

  老人说,她年轻的时候,蓝印花布料还比较流行,村里人结婚少不了叫她去帮忙;而现在,这种蓝白印花款式似乎不太受欢迎了,婚房里,西式的白纱、时尚的床褥代替了蓝印花。随着当年的印染匠们陆续去世,这门曾经家喻户晓的手艺,如今已难觅踪迹。

  老人所在的新北村承担着上海地区半成以上的蓝印花布加工业务,但就其产量来说,却一年比一年少。老人说,当年与她一起做蓝印花布的村民都老了,再过几年就算有心可能也干不动了;现在村里的女娃儿不少,对做蓝印花布艺有热情的却不多,也许过不了多久,这门手艺就会失传了。

  民间蓝印花布手工艺人  顾海英:

  “这里的手工,把它缝好很困难的。会做的人很少,就是讲。老式的这个部位最难缝,粗细不对称不行,(有的人)三根会的,这根就不会做,我全部都会做。我还想练别的手艺,但是眼睛看不出了。”

  顾海英老人50多岁的儿子和儿媳是村里最年轻的手工艺人。在中国,类似于这样的家庭式手工作坊为数不多,却是当前传统蓝印花布艺传承的主要载体。如今,“蓝印花”因找不到市场、后继无人而逐渐枯萎。这个曾与青花瓷媲美的古老工艺成为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江南乡愁。

  上海蓝印花布社副社长  朱瑞清:

  “在我们现在蓝印花布家庭式的、小作坊手工的这么一个生产模式的话,现在厂里最小的师傅已经53岁了。53岁到现在20岁这个年龄层全部是断档的,目前就面临着后继无人,染色无人。第二个手工做这个衣服的话也是跟刚才一样,最小的手工缝制的人也已经68岁了,那也就是说从68岁到20岁这个层次也断档了,也就是从68岁的老人一旦做不动了或者有什么原因过世了,我们这个手工的东西就面临失传。”

  上世纪70年代,在江南地区还有数百人在做手工蓝印花布,但现在掌握这种技艺的只剩下20多人。充斥市场的电脑刻板、机器染色的蓝印花布更是使传统手工蓝印花布举步维艰。

  相比国内市场的冷冷清清,朱师傅馆内的蓝印花商品颇受海外买家的青睐。很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在这家小小的展馆里参观、购物、聊天,流连忘返。

  法国顾客  索菲·艾利戈:

  “我们喜欢它的颜色,没错这属于中国,美丽的中国风格,所以我们很喜欢。在法国,人们喜欢美丽的、传统的东西,我们对那些即将消失的工艺尤其敏感,看到这些东西,我们会很有感触。”

  有过硬的质量,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蓝印花这样的传统工艺面临出口尴尬。为了“拯救”蓝印花,一场由众多网友,以及青年蓝印花布爱好者发起的“保护行动”网络上展开。上海电力学院在微博上专门成立了旨在拯救民间艺术蓝印花的赛扶团队韵蓝舞动项目组,向网友讲述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

  上海蓝印花布社副社长  朱瑞清:

  “蓝印花布在我们国家流传了1900多年历史,可见它的历史是非常地长、相当地坚强。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的话,将来如果一旦再恢复,老艺人一旦过世以后就没法再恢复了,所以我们感到不单是我个人也是我们国家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元新:

  “实际上蓝印花布的发展可以有两条路走。一条是保持它的核心的工艺价值,然后在原汁原味地传承和保护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之下,不断地在形式上创新它、发展它,这个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面;第二个就是用蓝印花布的元素,用蓝印花布的纹样的特点用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间。比如说我们家庭装修作为一种环境艺术的装修。我们任何传统艺术的发展都要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创新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在朱瑞清看来,一块蓝印花布的一生,是一段悠长美丽的故事。从一片洁白的、饱吸南方阳光的棉花开始,再由一个温婉的女子纺成纱、织出布,然后交到染匠的手里,在深蓝的染缸完成她人生的蜕变。希望这质朴无华的颜色,能在五光十色的视觉喧嚣中,将自己这田园风光式的、清新浪漫的个性魅力成功绽放。感谢您的收看,我是许菁,我们下期见。  

责任编辑:周勇 | 版面编辑:李禹谖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