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簡介 港漂,指的是來港讀書、留港工作的內地學生。他們對香港的感情可謂五味雜陳。這座城市,蘊含著與內地似同非同的文化,說與內地似同非同的語言。在成長背景、生活習慣上,港漂們都與本地人差別甚大。他們選擇融入,卻始終覺得自己與他們不壹樣。于是,兩者之間漸漸形成兩個族群。另壹方面,壹部份港漂在香港住滿七年,拿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在這裏落地生根。 這壹切壹切正是壹種文化大沖激。港漂們選擇了壹條不能回頭的路,有些人會感到後悔,但更多的港漂卻選擇獨自面對這種種挑戰。究竟,他們背後有什麽樣的理想?他們最終會不會變成本地人,對這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有什麽看法?他們如何去處理對家鄉的情意結?對面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們有沒有想過去融入本土的生活?
港漂生活微記錄港漂生活微記錄
第壹集:漂的開始
劉克5年前來到香港,之前對香港的美好幻想立刻被現實打破。不會粵語,無法融入香港學生圈子。原本想著拿到學位馬上回去的他,現在卻說:“香港是我的家了,回到這裏,有安全感。”詳情>>
港漂生活微記錄港漂生活微記錄
第二集:攀登高峰的螞蟻族
陳晨松是第壹代港漂,03年來港的他,現在已經創業成功、事業有成,更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不過對于身份認同,他始終不認爲自己是香港人。詳情>>
港漂生活微記錄港漂生活微記錄
第三集:等待愛情的候鳥
壹個百人港漂“脫光趴”引發港漂們爭相參加,微博上“解救港漂優秀男/女青年”帖子大熱。找對象難,港漂找對象更難。程雯雯是典型港漂女,聰明、幹練,壹句“港漂女要和男人比事業,要和女人比男人。”道出港漂女生們的雙重壓力。詳情>>
港漂生活微記錄港漂生活微記錄
第四集:現實與理想的橋梁
2012年,微博上出現了壹個叫做“港漂圈”的賬號,幫助港漂們解決衣食住行各種問題,粉絲數量短時間內達到2萬多人。兩位港漂女孩都得到“圈君”的幫助。壹位順利展開香港的留學生活,另壹位更讓夢想照進了現實。詳情>>
港漂生活微記錄港漂生活微記錄
第五集:港漂話港漂
港漂五人行,齊來吐槽在港生活的酸甜苦辣。這些內地教育制度下的精英,卻爲何都自稱“屌絲”?數年在港的生活經曆,有笑有淚。他們得到了什麽?又失去過什麽?未來的路該怎麽走?面對去留,港漂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掙紮?詳情>>

導演感言 盧兆坤 Jason Lo

有關微記錄片:

跟很多影視工作者一樣,我入行時的理想是創作屬於自己的劇本,然後在十多二十個專業電影愛好者合作下把它拍出來;然後,在電影院裡放映自己的電影哪怕只有一次播放的機會!這些事,我在十多年前已經做了,但過程並不如理想中有創意。因為,拍攝劇情電影導演在拍攝時必須遵守電影法則,而且跟各部門的溝通中會不斷流失原來的創意;拍攝記錄片則要求導演和拍攝團隊緊貼事件和被訪者,過程中往往充滿創意和意外的收獲。另外一個原因推動我拍攝「港漂生活微記錄」是因為之前參與一些外國商業紀錄片製作,發現這類如「國家地理雜誌」般的紀錄片拍攝過程規律化,因此,中國須發展新的記錄片形式,而「微記錄片」系列在內容和拍攝技巧上卻富有靈活性,很適合在中國發展。

有關港漂:

記得,第一次跟「港漂圈」(微博網名)在網上接觸,他直接問我身為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怎樣可以拍攝到「港漂」真實的一面?當時侯,我很自信自己利用抽離的觀點也可以拍攝到;因為,大部份記錄片都是用這種角度去拍攝。 開拍以後, 這個身份的問題還是籍得多加思考。因為大部份港漂可能利用香港作為一個「跳板」,因此,大家雖然生活在同一土地上,但生活的圈子有著很大的差異。我要真真去了解「港漂」要從我慣常生活的圈子跳到他們的生活圈中,因為這個堅持,我多花了三個月去適應遊走於兩種生活空間之中。

直到完成首期五集紀錄片,發現有些地方給予我一些驚喜,比如說:我拍攝到的港漂都很樂觀有理想並享受生活,這跟之前一些紀錄片或報導的觀點相異。另外,港漂令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反思香港,甚至,啟發身為香港人的我怎樣去發掘自己的理想。我想,我們既然生活於同一空間,大家都承受同樣的生活壓力,因為文化背境差異,大家處理問題的方法或看法不一樣。而我在今次第一到四集就描述到一些港漂在困境中追尋理想的故事,希望從他們在困境中啟發的一些生活智慧,反映出來給大家參考及討論。第五集

是一種新手法的嘗試,主要為了要「抽離」,因為我發現港漂對我的工作很敏感,如果他們談論的內容是別的港漂的經歷時會比較開放。

其實,這個記錄片的拍攝一直在進行中。而且,因為「微記錄片」靈活多變的特質正好適合用於「港漂」這類的話題。工作還在進行中!當你們在欣賞一至五集的時候,我對港漂的了解因為生活而加深或產生變化,我可以對個別個案以不同的形式去進行拍攝。而事實上,「港漂生活微記錄」的一至五集拍攝過程中也經歷很多變化,我們設法去捕捉重點訪問內容而運用了不同的手法。最後,要補充的是我們的拍攝組只有兩人,而且我們在不同的時侯,也要擔任對方的部份職務;第三集就是由嘉佩去擔當導演一職,而她對港漂感情問題的觀察很觸特,這特性是我沒有的。另一方面,二人拍攝隊在很多方面也會帶來問題,這樣反而給予我們實現理想的過程多一些挑戰。

導演感言 陳嘉佩 Ariel Chan

香港這座城市雖有種種優點,卻總是無法讓人產生歸屬感的地方。嚴格來說,我也是港漂,雖是12歲便跟父母來移民香港,10年來,我在這裡讀書、工作,雖然拿著永久居民身分證,但對於自己身份認同總是感到矛盾,在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掙扎。對於這種身份認同的糾結,港漂們應該很有感受吧?我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的訪問工作,尋找答案。

自從03年以來,港漂的數量不斷上升,成為一個越來越團結的群體。不少港漂們正在努力嘗試在香港發出自己的聲音,創造自己的價值。這是港漂們自信的體現!

港漂大多都是80后的年輕人,不管是自身能力或家境都不錯,如果回去的話,路會容易很多,然而他們卻選擇留在香港獨自打拼。

我問過許多港漂,如果有一天離開香港,最懷念的會是什麽?大部份的回答是一樣的,莫不是自己放肆過,掙扎過,美好過的青春,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歡笑,流過的淚水。從18歲開始,他們把一生最美好的年華留給了香港,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紀錄。

導演簡介

盧兆坤 Jason Lo

Jason Lo (盧兆坤)在影視製作有大約十六年經驗, 入行時從事電影工作,曾於2000年獲藝發局資助拍攝獨立短片及後在啇業媒體製作發展。跟很多紀錄片製作人的成長有不一樣的經曆。大約七八年前,爲Line Producer負責安排本地的拍攝組協助國外啇業紀錄片製作,合作單位如 Discovery Channel 及美國電視台等。六年前開始擔當記錄片導演,前後為二十多位藝術家拍攝紀錄片,另為英國金融時報freelance攝影師。 現時工作由導演, 攝影, 剪接及項目籌劃, 多媒體創作各方面, 並於2010年創辦『匯源創意工作室』,目的為了集合各方面的創作人材,旨在製作獨立及富創意的媒體。

Ariel Chan (陳嘉佩)

香港浸會大學 國際新聞碩士 香港浸會大學 歷史文學士 (副修: 中國語文及文學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文學士畢業,傳理學院國際新聞系碩士 畢業。12歲移民香港,熟悉內地與香港文化,並且可操流利普通話、粵語及英語。現在任香港衛視港聞部記者,擁有熟練的新聞的採訪技能,多次外出獨立完成新聞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