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8日 13:29 财新见习记者 李先达
《新闻周刊》总编辑表示,停办纸版并不是离开,而是为了正式拥抱数字化
主持人:
欢迎收看《影音纪事》。2012年的最后一天,有着80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发行了最后一期纸质刊物。自此,《新闻周刊》的内容全部转入网络。与此同时,传媒业对数字出版取代纸质媒介的担忧又一次响起。
2012年10月,美国《新闻周刊》宣布,将在2013年停止印刷发行,全面转入数字出版。其杂志内容将在新闻与评论网站《每日野兽》上持续更新,并以付费阅读模式支撑运营。原《新闻周刊》采编团队则面临重新整编,裁员在所难免。
两个月后,最后一期纸质《新闻周刊》出刊。这期杂志以《新闻周刊》鼎盛时期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为封面,上书一行醒目的大字“最后印刷版”。这行字,仿佛一声叹息回荡在纽约上空。至此,全美第二大、发行量仅次于《时代》周刊的新闻杂志纸质版正式画上句号。
成立于1933年的《新闻周刊》,由前《时代》杂志编辑托马斯·马丁创立。其创刊号创造性地使用了包括希特勒、罗斯福、斯大林在内的七张图片作为封面,不仅成为杂志封面的经典之作,也树立起《新闻周刊》追求高质量新闻报道的媒体形象。这种举动在20世纪初,煽情新闻、黄色报纸泛滥之时,几乎就是离经叛道。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 展江:
当年亨利·卢斯创办《时代》的时候,他就说,我们要给那些忙忙碌碌的没有时间阅读的人,使他们有时间,比如说周末的时间,阅读一些高质量的、浓缩的信息和文章。当时他这个创意,有很多人是怀疑的,但是《时代》周刊成功了以后肯定会引起一批的模仿者,这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模仿者没有成功,《新闻周刊》很显然是成功的。
此后数十年,凭借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提炼和精辟分析,《新闻周刊》逐步发展成为美国公众意见交流的重要平台,并屡屡成为改变美国政治走向的关键力量。与同时代的《时代》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起,成长为全球新闻报道和新闻杂志的标杆。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 展江:
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后,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对它们威胁不大。这三大新闻类的周刊,发行量达到1000万,《时代》大概超过400万,《新闻周刊》是接近400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概是200万左右。
就在2003年,《新闻周刊》的全球发行量仍然超过400万,同时还出版日、韩、波兰、俄、西、阿拉伯等多种语言版本。那时很少有人能想到,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这本新闻杂志将会在报亭里消失。
在最后一期纸质杂志扉页的信中,《新闻周刊》总编辑蒂娜·布朗(Tina Brown)依旧乐观地写道,停办纸版并不是离开,而是为了正式拥抱数字化。她说“所有我们的竞争者也将有一天加入数字化阅读的队伍,我们希望我们能走在前面。”
毫无疑问,来自数字媒体的竞争压力,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新闻周刊》停印的重要原因。
华盛顿新闻博物馆高级副总裁 保罗·斯帕罗:
我们正处在一种向电子媒体产品转变的趋势中,这种转变是不可逆转的。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纸质媒体上的内容都会被放到网络上。届时只有少数面向小众的纸质出版物能存活下来。它们要么是高端的优质杂志,要么是你在地铁站或公交车站就能免费拿到的低端报纸。这就是纸质媒体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美国纸质媒体市场萎缩的速度几乎与互联网媒介以及移动互联媒介的发展同步。2010年,三大杂志中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停止印刷发行。
《新闻周刊》同样陷入困境。2012年,《新闻周刊》的发行量下跌至140万。广告收入大幅下降,公司持续亏损。2010年8月,《新闻周刊》的拥有者华盛顿邮报公司将其连同4700万美元的债务一起,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音响和汽车业大亨西德尼·哈曼(Sidney Harman)。当时年已91岁的哈曼是《新闻周刊》的忠实读者,他笑言自己购买杂志并不为赚钱,只为了兴趣。2011年,哈曼去世,其家人苦撑一年多后,决定放弃资助《新闻周刊》。随后,《新闻周刊》由传媒大亨、也就是新闻与评论网站《每日野兽》的主人巴里·迪勒(Barry Diller)接手。
作为电视连续剧和电视电影的先驱,巴里·迪勒一直被认为是美国最有天赋的商人之一,他曾成功挽救危机中的派拉蒙影片公司,并与默多克共同创办福克斯新闻网。面对连年巨亏的《新闻周刊》,迪勒毫不犹豫地将扭亏看作头等大事。
华盛顿新闻博物馆高级副总裁 保罗·斯帕罗:
《新闻周刊》现在每年亏损4000万美元,而它的纸质版本的制作成本恰恰就是每年4000万美元。很显然,停印纸质版本是削减成本、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纸媒当今面临的挑战是,电子广告产生的经济效益现在分配在好几家机构中,比如谷歌、雅虎、脸谱等电子公司。它们从电子广告中获取了大量的收入,而这些收入以前百分之百是流向新闻机构的。因此,怎样才能维持编辑部的运转是当今纸媒面临的最大挑战。
事实上,为了维持生存,《新闻周刊》进行了大幅改版。两年前,号称传媒界第一女强人的蒂娜·布朗入主《新闻周刊》之时,便对周刊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调整。这位曾为《名利场》《纽约客》注入活力的总编辑,不仅将《新闻周刊》的网络部分与《每日野兽》(Daily Beast)进行了深度整合,还在杂志中加入了很多富有争议的内容。在封面设计上,她也追求新颖刺激,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然而事与愿违,新的改革措施不仅没有扩大销量,反而招来忠实读者的反感。《新闻周刊》的命运就此转折。
主持人:
2012年圣诞节,曾在《新闻周刊》工作长达25年的CNN执行副总裁马克·惠特克(Mark Whitaker)发表文章纪念《新闻周刊》出版最后一期纸质刊。他写到,对于过去的日子,除了才华横溢的同事,他最割舍不下的就是为每一期杂志精心挑选封面的夜晚。如果说《新闻周刊》曾经的辉煌是建立在一系列卓越的封面报道之上,那么它的黯然退场恰恰是对封面的失守。这也许就是《新闻周刊》命运给予人们的启示。感谢收看本期节目。我是郭浩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相关推荐
要闻2013-01-04 15:40
美国2012-12-26 07:48
要闻2012-12-13 18:21
财新国际奖学金2012-12-13 11:52
政经当日快讯2012-10-31 17:39
最新报道2012-09-14 20:56
最新视频
文化系列·预告片01-15
聚焦202501-14
陈佩斯·金句视频01-13
聚焦202501-13
陈佩斯·金句视频01-12
陈佩斯·金句视频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