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财新峰会】宋晓梧谈“世界工厂”转型(一)

2010年11月06日 17:00

资源和环境的不可持续,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资源和环境的不可持续,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宋晓梧:我们这个题目是讲世界工厂的转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应该说我们经济取得了世界注目的进展,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同时,在文化、社会和政治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次奥运会,还有世博会的举办,也显示了我们的软实力,可以说我们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可供研究的案例。

  我这里之所以说案例,而没有说模式,是因为我个人认为现在说中国模式还为时尚早,在我们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了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工作的主线,其实这个提法就引人深思,如果我们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了,已经可供人家学习借鉴,那么我们自己为什么还要转型呢?按照原来的发展方式发展下去不就很好吗?说明我们在30年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确实面临着一个转型的问题。

  提到转型,前几天我参加了亚洲发展银行《关于中国2050年前景预测》的一个课题,预测40年以后的事情。主要关注了中国的资源、环境、能源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内学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我手头掌握的一些数据看,我们作为世界工厂付出了很大的成本,我们用了世界上将近50%的铁、水泥、煤炭和10%左右的石油天然气,创造了不到8%的全世界的GDP,维持了9%的经济增长。

  这样一种局面是不是能够长期维持下去。刚才吴敬琏老师介绍说我作过地区协调的工作,我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时候,曾经负责全国的自愿性城市转型工作,全国自愿性工作有118座,已经有44座城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剩余的大多数是20-30年,比如大庆最多能维持20年,能够开采到50年以上的城市,目前的探明储量来说都是不多的。这还是以现在的科技开采能力来计算的,如果考虑到今后开采能力的增加,资源的约束是相当严重的。

  再谈一下环境,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我们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下降40%-45%,但是如果我们继续以8%这样的速度增长,即使按照这样一个减量,到2020年我们碳排放量还会达到114亿吨,还有平常我们看到的污染的情况,也是非常的严重。我一个资料,北京市肺癌发生率比80年代初增长了46%,不能说这是和空气的污染没有关系。环境和资源对我们发展模式、发展方式提出了制约,这是很重要的。

责任编辑:吴鹏 | 版面编辑:运维组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