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思享家沙龙】章立凡谈中国公民意识源起及发展(一)

2010年11月10日 16:19

清末严复、梁启超等人宣传公域和私域的区别,“公车上书”是中国公民意识启蒙运动的里程碑

清末严复、梁启超等人宣传公域和私域的区别,“公车上书”是中国公民意识启蒙运动的里程碑

  近代史学者 章立凡:

  公车上书这个事件发生在1895年,1895年是怎样的背景。中国危机日深,列强环伺之下,开始有这种公民意识。那时公民一词还没出现,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发起这么一个对政治事务要求参与的活动。这批人是怎么出现的?这批人不是传统意义的士大夫。传统士大夫也是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是这部分人因为中西文化对撞,视野比传统士大夫更开阔。他们既有旧学的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又有西方这种新学带来的自由平等权力法治观念,这么一部分人开始走向政治舞台,这是中国公民意识的发蒙。这批人对中国宪政和公民意识的贡献相当大,对思想的贡献甚至超过革命派。他们是有建设性的,是不同于革命派的一方面。还有严复,梁启超这些人。严复讲了一个问题,公域和私域,就是公共领域区分的问题。以前,中国人没有公域和私域的界限。从严复介绍过来以后,大家注意到,公域和私域是什么关系。公民社会实际上是要在国家和个人之间要有这么一块空间。公域是讲权力的,私域是讲权利的。公域讲民主,私域讲自由。梁启超也提到这问题。历史上无公域和私域之分,几千年下来就形成的东西。西方人的观念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把国家放第一位,是国家为主的思想体系。西方是把个人放第一位的。这是个比较大的区别。梁启超曾发表很有影响力的新民说,就是要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他认为中国国民性有很大缺陷,主张要四大自由,要进行新文明再造。他认为儒家文明已不适合。

  我想公车上书应算里程碑。继这之后,后来就发生一些列事件。大清也看到自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实际上从义和团之后,清政府也不是不想变。他知道世界格局在变。所以要图存。前提是大清皇室统治地位不能动摇。立宪,实际上可以视为民间和统治者的交易。一种社会契约形式。大清搞了个十九信条,这两个东西有个共同地方,就是执政地位不能改变,这前提之下,我同意你们享有哪些权利,也就是个人自由。为什么我说是个交易。因为对双方来讲是代价最小获益最多的交换。原本统治者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立宪以后,得按规矩来,也算是个进步。不幸的是,领导落后群众,老说要改要不改,拖得时间太久了。另外一股势利就起来了,我们不跟你玩儿了,我们要把你这套全推到,我们重来,就是革命派起来了。

  所以后来无非是改良和革命赛跑。革命跑前头了。大清自己也太不争气。慈溪光绪驾崩这后,成立了皇族内阁。国外也有这样的先例,在日本战败之后,最后也是皇族内阁,只能以血缘来维系。皇族和贵族也不是不想立宪,也想搞改革,但是他们不会玩。最后举止失措,败就败在铁路国有政策。引发四川保路运动,再到武昌起义,最后大清就这么完了,有相对的偶然性,但总体来说是很必然的。

责任编辑:周勇 | 版面编辑:运维组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