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春祭圆明园(上)

2011年04月08日 14:24 财新记者 黄蒂

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谈圆明园重建往事和复现工程

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谈圆明园重建往事和复现工程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影音纪事》。刚刚大家看到的这段画面,就是运用3D技术合成的150多年前的圆明园的景象。而创作这一奇观景象的就是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我国著名建筑师郭黛姮和她的团队。

  解说:这位75岁的老人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郭黛姮教授。上世纪50年代末,她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1960年,郭黛姮留校任教,在建筑历史教研室从事古代建筑和园林研究。从此,她和圆明园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圆明园就在我们清华的旁边。可以说,我大学毕业不久,当时想研究古典园林,就去圆明园现场看。那时候圆明园现场非常凌乱,主要是一些生产队占用。里边有很多有养鸡、养鸭、养猪的这种农舍。房子盖得也不好,看不出多少原来的东西来,只能看到很少一点点,假山,就是那石头还留着。舍卫城,有个地方叫舍卫城嘛,那个舍卫城的城墙的夯土还留着。其他的都已面目全非,只有西洋楼景区石刻的柱子,但也不全,不象现在这样子。

  解说:郭黛姮回忆说,当时的圆明园里,曾经有20多个自然村,2000多户村民。直到1976年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遗址才得到有效的保护。1983年,中央批准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概念,对圆明园给出明确定位;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获得批准。那么是什么使得郭黛姮教授开始对圆明园产生兴趣,并为之进行长达几十年研究的的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我曾经在国家图书馆看到圆明园的档案。档案还挺丰富啊,建筑很多,而且那些建筑的图画的还比较好,还透露了许多室内装修的情况。……同时了解它的呢,知道圆明园历史上还有一个“圆明园四十景图”。……但是这个四十景图的情况到底是画还是真正的园林,大家还有个疑问。因为这四十景图毕竟是以一种它叫界画吧,以那种方式画出来的,是不是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状况,大家心里没底。因为好多界画吧,加入了很多画家的创作在里头。

  解说:随着社会各界对圆明园价值的不断认同,保护圆明园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在这些呼声中,要求重新复建圆明园的声音一度显得格外强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有一次,有人借了清华这个地方开了一个会。借地方的人呢,就要讨论讨论圆明园该怎么样。我印象当中,主要是一些房地产商什么的。他们说我们钱都准备好了,就在银行里了,要改这房子没问题。我们觉得应该支持。这里边最极端的观点吧,比如就是老将军跑出来说话,说:帝国主义把我们欺负了,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战胜帝国主义了;有一个曾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将军说:我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都把美国的飞机打下来了,(现在)我们可以显示一下中国人的能力,应该(把圆明园)盖起来。(感觉)有点喊口号的那种会。

  我当时也参加了这个会。我觉得应当给大家说清楚,你要认识这个(事的)性质是吧?因为它是一个文物,这文物它不能随便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拿一个唐代的瓷器是吧,那么给了你一个是一个破的坏的,那么考古学家肯定就会把这个破的坏的放到那,让你看它的瓷片,看它情况。有时拿石膏稍微补一补就放那儿了。但是如果你拿一个今天窑里烧出来的仿唐代的瓷器,你会不会觉得它是真的?您肯定觉得这是仿制品。你会明白,它的价值就会不一样。我当时表示了这一观点,但是当时那些人好像也没有被我们说服。

  解说:看到复建之风愈演愈烈,郭黛姮心急如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后来我们觉得情况不太对头。我们就在我们清华里边,也召集了一次会吧。大家还充分说了一些观点。我们就呼吁大家要认识圆明园的特点和个性。但是这个问题呢,曾经最极端的就是到人代会上,有的人甚至写提案了,说要复建圆明园。有一派就说不能复建。两派有争论。

  解说:郭黛姮对于文物古迹保护方面的认识,许多来源于她的恩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从中国的历史上来讲,确实是历朝历代都有把前一代的东西毁了来重建。这种事有得是,不仅仅是皇帝这样做,民间也这样做。

  我记得我的老师梁思成先生,他曾经写文章说,他说那些那些善男信女要修一个庙,然后捐了钱,最后这庙呢面目一新,这样的话呢就觉得很满足了。他说我觉得呢这庙应该是“老当益壮”而不是(让它)“返老还童”。他说的这话特别形象,他说佛寺也好,庙宇也好,它们随着年代的沧桑就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都要在这上头体现出来。

  解说:1964年5月31日,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通过了《威尼斯宪章》。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的价值,规定了文物保护的原则和精神。强调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与修复文物建筑;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等。其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历史文物建筑的审美和价值。这些精神于梁思成先生早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的文物保护的精神完全一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从文物保护方面来讲,我感觉现在性质很明确。圆明园是遗址公园,这遗址公园就应该按遗址的办法来处理,绝对不能完全恢复(重建)。到今天还有人老在那说,我希望恢复(圆明园),我希望怎么样。我觉得对国人来讲,一般老百姓吧,可能都有一个希望,到底圆明园当时有多么辉煌,怎么样,我要看看。根据这样一个情况,所以我们(做)科研的时候呢,我们后来经过了十年的准备,基本上我们人力上还很熟悉圆明园。

  解说:圆明园在建筑、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极具价值价值,能够将其复建,使其美景重现在世人面前,一直是许多人的心愿。但如果真要将其进行复建,又会对现有的遗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于是,郭黛姮便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这就是利用3D技术,将圆明园加以复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我们开始先做圆明园的复原图,复原图做出来以后,再做成三维模型。跟我们设计院的另外一个所合作,就是数字城市研究所,跟他们合作。这样就搞了一个三维立体的图像,这样就把圆明园到底什么样子传达给大家。

  主持人:在创作圆明园3D复现工程的过程中,郭黛姮和她的团队究竟遇到那些困难?曾经的圆明园景观究竟如何秀美、壮丽?下期《影音纪事》将为您一一解答。好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赵五洲 | 版面编辑:运维组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