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水木清华:远去的背影

2011年04月22日 14:15 财新记者 赵五洲 毕爱芳 黄蒂 实习记者 张柏源

著名人文学者许纪霖评百年清华——“我们该纪念什么”

著名人文学者许纪霖评百年清华——“我们该纪念什么”

  主持人:提起清华,人们就会想到它在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它的百年华诞。百年清华,可谓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而它为今人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是百年来由几代清华人凝聚而成的清华精神。

  那么,什么是清华精神?它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如何让其永续传承?今天就让我们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一起来追忆传承百年的清华精神。

  华大学坐落于北京西郊美丽的清华园,这里原是清朝的皇家园林,后由清政府建立了清华学堂。1911年,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资助而建立了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百年清华可谓人文荟萃,从建校初的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到梁实秋、闻一多、朱自清等等,这一连串响亮的名字,成为清华传统和清华精神的象征。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许纪霖教授常年从事中国知识分子研究,因此,他对清华有着更多关注和了解。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我自己是做中国知识分子研究的,在民国的知识分子当中,清华是非常非常具有特殊的意义。)清华当时是按照一个美国式的大学教育模式来建立的清华,首先是它的自由,清华学风的自由。陈寅恪当时是清华国学院的导师,另外一个导师王国维先生当时自杀的时候,陈寅恪就给他总结,叫自由精神、独立思想,我想这也能概括清华的精神,清华原来的传统和这个是有关系的,后来它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发展很快,成为和北大齐名的一个国立大学,就是它一大批从国外回来的一批教授,它贯穿了现代教育的一个理念。

  清华由一所美国学校,北大的出身是京师大学堂,它有另外一面,自由散漫这一面,我记得上海的王元化先生在世的时候,他对我讲过一个故事,他是清华出身,他父亲是清华的教授,他说他小学的时候到北大的礼堂去表演节目,他说只看见下面黑压压一片坐着北大的学生,在那里大声的喧哗唱歌,像个茶馆,但清华是有严谨的一面,他当时完全感觉到,一个小学生就觉得清华就不一样,清华非常严谨,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英美传统,人格化的训练,所以清华还有另外一面,严谨。

  虽然清华人以严谨著称,但是他们思想却异常活跃。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我看朱自清的日记,闻一多的回忆,他们谈到他们后来成为一些很有名的知识分子。他们早年在清华训练的辩论,就辩论赛,那个时候他们就有辩论赛,而且是自由的辩论一些题目,非常具有发散性的思想,当时就有这样一种氛围,使得清华出来的学生,一方面严谨,另外一方面思想非常开放,具有独立的精神,这种东西是清华最好的传统。

  水木清华宽松的人文环境和优雅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造就了清华人独特优雅的气质。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然后整个清华它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气质性的东西,老清华的气质,这点我特别想提到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去年秋天中央电视台拍了一个八集的梁思成林徽因的电视文献片,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片子,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气质,那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那种幽默、潇洒,那种道德的情操,是和清华有关系的。它不是一个人,它当时是代表了清华的一个主流,在清华的教授里面是主流,然后它影响到他们的学生。所以老清华,水木清华,有太多好的传统,这些东西在我看来,是清华大概最好的一笔财富。

  清华早期的教授大都具有西方教育背景,但他们能尊重中国文化,并能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像金岳霖教授生活完全西化,教的又是逻辑学,完全是西方的,但是他后来写《问道》,也讲中国文化中国哲学,非常之通,学贯中西,然后你看梁思成林徽因他们身上的那种道德,那种优秀的品质,你说他是西方的吗?他更多的是带有中国古代士大夫那个传统,传统的道德在他身上又是非常的鲜明,所以他们那代,就是民国的那代清华人,他们把中西文化当中最好的东西,在他们身上非常自然的融合起来了。梁思成林徽因搞建筑学,但是他们觉得最重要的是把中国的建筑当中最优秀的发掘出来,而不是拾人牙慧,去弄个大屋顶啊,去弄个鸟巢啊,大裤衩啊,就是完全把西洋东西搬过来,他恰恰是要把中国建筑好的东西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清华,令人神往的清华。

  在清华的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清华的优秀传统也曾一度经历考验。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1952年院系调整,全盘俄化,就是老清华的传统经历了一个断裂的过程,受批判的过程,就是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是一个综合性大学,它调整为一个工科为主的大学,然后全盘俄化,政治挂帅,培养干部,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工程师,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清华传统。清华最高的标准变成输出一些什么样的干部,能够出多少党和国家领导人,然后多少是专家。 我们可以说很多都是一流的专家,建筑专家,导弹专家,但是再也出不了大师了,大师是什么,大师不是专家,或者不仅仅是专家,大师除了专业上是一流的以外,他的心灵是丰富的,他非常渊博,他有很大的事业,甚至他有很大的关怀。

  (但是)1949年以后形成的东西过于把学术绑在政治的战车上,它就形成了一个水门汀的文化,它出不了大师,我们知道水门汀里面是生长不了树木的,这以后就成为板结块了,板结化,过于政治挂帅了,讲政治,讲专业,就出不了大师。

  按照温家宝总理的话说,让教育家来办大学,让教授治校,简单地说大学要有自主性,这就是核心的症结。

  在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师生汇聚昆明,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段最辉煌的传奇,而任命于危难之际的梅贻琦校长也因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屈指可数的最受人尊重的校长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我觉得清华应该为梅校长竖一块碑,老清华的传统主要是梅校长定的,就像蔡元培对北大一样。当时梅校长主持西南联大校务,那段时间是清华,西南联大最辉煌的一段,所以我们今天整个是误导,现在大学校长老是觉得说没钱,觉得建立一流大学创建一流就是钱,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但我们看西南联大那时候是最没钱的时候,非常贫困,甚至是生活的温饱都有问题,但是那个时候清华有精神,有一流的人才,然后去创造这个奇迹,现在培养出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70几个院士,无数个大师就是那个时候,就是你说的清华战争年代里面出来的。

  解说:有人说当代无大师。如今,社会各界对大学精神严重缺失深表担忧,认为这也是造成大学教育质量不高的症结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魂没有了,精神已经死亡了,大学的灵魂已经死亡了,这是最重要的,大学的灵魂和贵族的灵魂也差不多,就是自由,责任,它的品味教养,这些东西没有了。

  主持人:曾经的清华令国人骄傲,曾经的清华精神为世人所尊崇,这些应该成为今天大学的灵魂,也应该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今天,在清华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希望清华精神能够在新一代人手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赵五洲 | 版面编辑:运维组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