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23日 13:19 财新记者 赵五洲 蒲俊 黄蒂 实习记者 黄珊
台湾乐评人张铁志谈摇滚乐的社会价值
主持人:欢迎收看《影音纪事》。提起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作为台湾知名乐评人、时评人、《新新闻》杂志副总编辑的张铁志,一直关注着台湾和大陆摇滚乐的发展,并对摇滚乐的价值有着独到的见解。前不久,财新传媒记者对张铁志进行了专访,本期节目就让我们来听听张铁志对摇滚音乐的独特感悟。
摇滚乐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以强烈的节奏见长,表演无拘无束,它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并具有反叛精神。因此,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成为青年人的音乐。中国的摇滚乐始于上世纪80年代,崔健的《一无所有》曾风靡全国,成为中国大陆摇滚的代表作。 张铁志在台湾家喻户晓还得益于2004年,在他30岁生日时他的第一本书《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台湾知名乐评人、《新新闻》杂志副总编辑张铁志:
我本来以为是我告别摇滚的作品。我那时候30岁出头,要去美国念博士,正好想专心做政治学博士,就想以后就不写音乐的东西了,就没想到在台湾受到很大的回响,就开始了更多的邀稿,所以这就变成一个意外,意外继续写下去。后来有一个专栏。《时代的噪音》其实是在台湾是另外一个专栏,因为它的文字比较多,一篇大概有一万字,所以那个写一年它就很自然的觉得可以出书了,因为文字分量够了。等于两本是有一点点半意外,因为中间的过程中我说我写时评比较多,其实时评比较难结集成比较有分量的东西,反而是《时代的噪音》开始时比较有系统的去处理这个问题,所以就出书了。
这两本书在2008年和2010年先后被引进内地,张铁志的乐评人身份也因此在内地广为人知。然而在上大学的时候,张铁志还曾经挣扎于是要做文艺青年还是革命的学运青年。现在,他似乎找到了一条将两者融合的道路。
台湾知名乐评人、《新新闻》杂志副总编辑张铁志:
我自己的经验吧。我想可能所有听独立摇滚都有这样的经验,它的确觉得和别人不一样。包括我在青春时期听音乐,这个不一样慢慢就变成一种反叛,对于主流的一些反叛。我们不喜欢主流音乐觉得,那当然那时候并没有一套很完整的论述。后来自己慢慢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比较想清楚了,你说我们适应这个,当然与音乐有关系,可是背后的确蕴含一套价值。因为独立音乐不一定比主流音乐好听,可是我觉得那个价值非常重要,那个价值在于多元,就是说我们不希望这一种大唱片公司主导的唱片品位,不希望只有好莱坞电影主导的电影品位,总需要更多元的可能性。更多元的可能性背后意味着更多的个体的自由跟解放。
我自己关注的两条轴线其实是一致的,什么意思?就是两条轴线,一条指的是对于音乐独立文化的关注,一个指的是对政治,特别是我写东西关于社会运动的东西,公民社会。其实这两者其实都是一种对主旋律的抵抗,独立音乐是对主流的这种美学的价值、音乐想象的一种抵抗。那么当我谈社会运动也是对主导的那种政治经济体制的抵抗,所以,最终其实都希望多元。我们希望政治上是多元的,希望在美学世界也是多元的,所以其实这两者是一样的。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向摇滚乐或是独立音乐,当我们在听这些“不一样”的音乐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听什么?什么样的摇滚才是具有价值的?
台湾知名乐评人、《新新闻》杂志副总编辑张铁志:
那其实我写这个书的目的,还有一个目的刚才没有讲到,就是说因为很多听摇滚乐的人都觉得自己,我们台湾讲很屌,大陆说就是装逼,好象我装个什么姿态,就很叛逆。我把衣服弄得不太一样,好像很骄傲的样子,就是很不一样。但我觉得说有时候变得很虚无,或者太廉价的一种反叛,就不是你骂几句脏字就可以。所以这本书恰恰是告诉大家有些更有勇气的反叛是对体制的反叛,对追求某种公益的反叛 。那今天包括在大陆,如果你的反叛只是种姿态,而到最后你的意识形态和思考跟主旋律是一样的话,那就看不到这种反叛性。如果你不能去挑战政府或大部分的财团告诉你的这些思想的话,就是不是真正的反叛。
艺术应该反映生活,摇滚乐也像其他艺术一样需要反映社会,需要关注时代。因此,张铁志认为,优秀的文化人一定是关注时代的。
台湾知名乐评人、《新新闻》杂志副总编辑张铁志:
不只是音乐,包括电影艺术,最重要的是电影导演一定都是这样的。80年代你想到张艺谋、陈凯歌,现在贾樟柯之类的,我想他们之所以重要,就是他们不只在商业上成功,都是他们抓住了这个时代的一些焦虑,或者这个时代的想象,他们关注更大的问题。有时候不一定是那么具体的政治批判,可能是这个时代下的人性,透过人性去反思。
同样回到台湾和大陆,我觉得都很清楚。80年代我们有崔健和罗大佑,代表那个时代,他们也是音乐对那个时代的反省。那现在,尤其是过去的30年,我想以大陆来说应该也是蛮清楚的。从2008年到现在,一方面中国崛起,另一方面国内的社会矛盾也加剧,越来越开始政治化了。包括年轻人也许,我不知道。很多年轻人,所以包括周云蓬和左小诅咒变成时代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人,最有代表性的,那他们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关注社会问题的。
张铁志认为,在关注和反映时代的同时,摇滚乐还会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有时看似很小,但它可以产生一个累积效应。
台湾知名乐评人、《新新闻》杂志副总编辑张铁志:
我觉得短期内这种文化影响本来就是有限制的,那它就是一个媒介,可是我觉得这个是有点累积效应的。今天如果有5个音乐人,下次就有10个,再下次就有更多的。慢慢的这个社会就有更多的音乐人比较愿意去关注这个议题,起码像西方那样把它看得比较正常。在台湾就没有那么正常。就是主流的艺人还是比较不愿意去碰比较多比较敏感的争议性的社会议题,公共政策。在国外大家没什么问题去环保什么的,台湾除非是很慈善性的议题,或者反对年轻人吸毒这种。所以我说这个社会还是有些不太民主的地方,就是大家还是对某些东西感到恐惧。
张铁志将乐评写作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运动相结合,使他的写作更具目的性。民主、法制、宪政等这些普世价值被深深地植入他的作品中。然而,最近在《华尔街日报》发表《解体之后:民主从希望到失望》之后,他却被一些人指责为“五毛”。对此他却有着冷静的思考。
台湾知名乐评人、《新新闻》杂志副总编辑张铁志:
他们可能太爱民主心切,可能觉得好像一有人批评,而且我还不是批评民主,我是批评民主化这个过程,有很多问题我们必须严肃地面对。但大家说你现在讲这个没意义,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推翻独裁。
摇滚乐与社会运动,都更多地存在于年轻人的语境当中。如今,网络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资讯更加发达、更加开放,更加透明的时代。这将会对社会带来一系列更加深入的影响。因此,面对未来张铁志表示非常乐观。
台湾知名乐评人、《新新闻》杂志副总编辑张铁志:
很乐观。但这个乐观,我觉得这个时代是越来越两极的。因为网络在这边,所以越用功的人他可以掌握到越多的资讯,他就越比别人不一样。可是对其他人来说,如果他没有善用的话,那个信息的gap(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我说在现在的社运的确有一批年轻人他们对社会的理解什么可能比,高中生可能跟大学生一样,大学生可能跟研究生一样。他的信息掌握是很多的,然后他可以上微博发,他看到的跟每一个记者看到的是一样的信息。可是其他人如果不注意这个就很难。所以我觉得gap(差距)会变大,但前面那批人会变成这个社会变革很重要的力量。
主持人:张铁志和那些正活跃于摇滚乐坛的人们一起,在用音乐表现、关注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他们试图用音乐这微薄的力量,以理性和反思去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会。
相关推荐
最新视频
商旅对话11-29
短视频11-25
短视频11-16
短视频11-15
短视频11-15
短视频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