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探秘丁氏庄园

2012年02月03日 11:01

这座有“川北第一庄”之称的建筑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和当地川北民居的结合,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

  主持人:

  丁氏庄园,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南面轿顶山下,属于朱德故里琳琅山风景区,当地老百姓又称之为“丁家大院”“丁家花园”,是清末民初当地首富——客家后裔丁氏家族主持修建的一处豪华庄园,它也被称为“川北第一庄”。因这座规模宏大、样式别致的客家民居极为罕见、完整地走进现代人视野,客学专家称其为“最后的孤独”。

  据当地的老人讲,相传在清朝末年,整个马鞍镇的土地几乎都被一个姓丁的家族所吞并,丁氏家族也成为川北民间巨富之一。丁氏兄弟为了家族安全,策划将先祖代代遗传下来的巨额家资,用于筹筑一座客家风格的豪华、坚固、气派、宏大的庄园。

  丁氏庄园工作人员 王海明:

  这个建筑是建于1906年,它是由客家人丁邱南四兄弟修建的,1925年落成,前后经历了18年时间。这个建筑是融居住与防御于一体,是典型的客家建筑和当地川北民居的一种结合,被称为“川北第一庄”。

  解说词:

  据介绍,整个大院建房总共108间,按丁家的说话:“梁山有一百单八将,丁家有一百单八房,住在这房里,个个是好汉”。

  丁氏庄园工作人员 王海明:

  这是丁氏庄园的一个过堂,然后我们现在看到一个门,这个门上面有几个字,也反映了当时地主的一种思想,他要求他们家要既富又贵,我们可以看到“富贵齐全”几个大字,分别用蝙蝠镶嵌,这个蝙蝠在古代喻为福的象征。

  解说词:

  进入丁氏庄园的正大门,是一个大四合院。据介绍,当年四合院内是一个内花园。虽然丁氏庄园地处川北,但这种形式的院落也巧妙地蕴涵着客家建筑风格和文化。

  丁氏庄园工作人员 王海明:

  丁氏庄园是由一大二小三个院落呈一字状排列,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大院落,我们可以环顾四周看一下这个院落,在客家文化中也被称为“四水归堂”。这个院落是围成一起,下雨的时候,天降天水,下来的时候它是流到院子里,而不是流到外面去。这个水在古代也喻为财,那么这个财肯定不能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

  解说词:

  丁氏家族修建庄园的初衷在于保护丁家财产的安全。至今,整个丁氏庄园的护院河、枪炮射击孔等防御体系还完好如初,使得丁氏庄园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防御堡垒。

  丁氏后人 丁学涛:

  这个就是碉堡,碉堡在三楼,三楼就安了炮眼,对着那个门口,一边安一门,就是过去喊的土大炮,如果过去的土匪要来抢,刚刚对着那个门口,它就打那个门口,就没有办法来了。(你见过这种土炮没有?)见了的,这么大的铜坨坨,多大的一个架子架起的,这么大,支出来有一两尺长,放在这里,我们看过了的。(平时几个人在这儿站岗呢?)平时没有人,有事情才有人来。它这个炮眼架在这里不得动,固定的,固定起来的。有什么事情它就来人了,没什么事就没什么人。

  解说词:

  据介绍,在当时那个年代,整个庄园配置了大炮两门,贯子炮两门,步枪30支,用人抬起操作、威力比步枪大的抬枪四支,刀矛150多把。常年有守夜人员30多人。1942年左右,仪陇和巴中交界处以一彭姓土匪为首的100多人和一个外号为“架子猪”为首的近百人的土匪,多次侦探,始终不能摸清内情,而未敢轻易动手。

  丁氏后人 丁学涛:

  我只听过彭仁栋(音)来了的。彭仁栋是我们仪陇县的土匪头子,走到这里转了一圈,来踩点,看了几天。他就从那里爬进来,拿了些东西,就走了,没有办法啊。进来的话就是放进来打,你看嘛。手榴弹装了几背篓,进来就甩手榴弹,你受得了啊?这么平的地方,你受得了啊?把他(彭仁栋)吓回去了。一般的都不敢来。只有彭仁栋,仪陇县最凶的就是彭仁栋,出了名的。

  丁氏庄园工作人员 王海明:

  东面有一个碉楼,碉楼起一个防御的作用,还有前面的护宅河长100米,宽8米,建筑的深2米的壕沟,这也成为了一个护宅河,它构建了这个庄园的一个防御体系。

  解说词:

  从动工到现在已过百年,但丁氏庄园的院落至今仍保存完好,丝毫看不到任何破落之气。它既呈现着川北民居风格,也沿袭了客家建筑中的众多元素,比如防御性、独立性等特点。

  丁氏庄园工作人员 王海明:

  这个客家建筑主要是体现了客家人自强不息、自耕自足的一种客家精神。在2002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对这个建筑进行了一些修复,一些维修工作。

  主持人:

  如今,在仪陇马鞍镇,还分布着众多的客家人,丁氏后代至今还能用客家话进行交流。丁氏庄园的工作人员讲,这里将被打造成客家民俗博物馆,以展现客家民俗文化,同时,引进客家民俗表演,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客家的民俗民风。

责任编辑:吴鹏 | 版面编辑:李禹谖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