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百年马思聪 永恒《思乡曲》

2012年05月25日 14:38 财新记者 许菁

其悲剧命运警示国人,那样一个荒唐透顶、摧残人文的时代,绝对不能再来

  一首《思乡曲》让小提琴家马思聪名扬海内外。这首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祖国大片领土被侵占、人民流离失所背景下的曲子,拨动了几代人的心弦,也让《思乡曲》几乎成为马思聪的代名词。今年5月,是马思聪诞辰100周年,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走近他杰出的音乐成就和爱国思乡的情怀。

  1912年5月7日,马思聪出生在广东海丰县海城镇幼石街一书香门第。1923年至1931年,他两度赴法国留学,专修小提琴演奏和作曲。17岁那年,他第一次回国,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举行独奏会,轰动乐坛,被誉为“音乐神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思聪积极活跃在抗日救亡的行列,以音乐为投枪、匕首,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原名《绥远组曲》的《内蒙组曲》,其中的第二乐章,便是后来感动过无数人的《思乡曲》。

  另一首与马思聪相关、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上世纪50年代,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传唱全国,后经团中央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成为亿万少年儿童的成长印记。

  小提琴演奏家 盛中国:

  今天我们在音乐界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喝水的人不能忘记挖井的人,马先生作为挖井的人,他的力量是很大的,贡献是非常非常大的。

  这是在广东省海丰县博物馆举办的马思聪生平事迹图片展览。这些图片从“艺术之路、音乐家庭、爱国重教、乐魂永存”四个方面,展示了马思聪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和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马思聪的亲属、学生以及众多音乐家与当地的人们一道,通过图片展、重访故居、纪念大会、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追忆大师的艺术之路和生平,勉励后人。著名指挥家卞祖善说,纪念马先生,就是希望能够饮水思源,让中国的音乐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著名指挥家 卞祖善:

  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包括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演唱家、理论家,还包括乐器制作家,这些成就都是在我们的前辈奋斗的基础上取得的。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年轻音乐家们就是踏着肖友梅、黄自、贺绿汀、马思聪这些音乐巨人的肩膀上成长的,中国音乐大有可为。

  在马思聪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马思聪的外孙黄刚表示,应该学习外公在音乐创作上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避免音乐界的一些浮躁之风。

  马思聪外孙 黄刚:

  他把创作比作蜘蛛织网,要失败多次才能成功。他理解这个规律,所以不怕失败,作品总是一改再改,直到满意为止。

  马思聪百年诞辰纪念音乐会日前在广东省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举行。音乐会主题为“思乡曲——最美的民族之声”,主要包括小提琴独奏、双小提琴协奏、管弦乐、男低音独唱、大合唱和配乐朗诵等节目。节目汇聚了马思聪各个时期不同体裁、风格、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演奏了马思聪代表作品《思乡曲》,马思聪爱徒、小提琴演奏家向泽沛等著名音乐家参加演出。

  著名指挥家 卞祖善:

  他(马思聪)是用中国的民族民间音调和法国的印象派相结合、相融合,于是就创作出一大批雅俗共赏的,有我们民族风格的、有马思聪风格的乐曲。这些乐曲会广为流传。

  作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作曲家,马思聪并没有把自己的音乐创作仅仅局限于小提琴这个领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中,他的创作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等多个领域。

  1949年,周恩来曾约见马思聪,商谈建立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同年12月,马思聪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年37岁。在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期间,马思聪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盛中国、林耀基、向泽沛、杨宝智以及傅聪、刘诗昆等知名音乐家都得到过他的指导、提携。马思聪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盛中国:

  我们今天纪念他的时候,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他作为一个资深的音乐家,一个泰斗级的人物,他这种教育的思想,他的这种追求,怎么去把它继承下来,把它再弘扬出来,能够推动我们今天的音乐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马思聪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少有的集创作、演奏、教育教学和音乐社会活动于一身的音乐家,并在音乐的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毕生致力于中西音乐艺术的融合,以卓越的演奏与创作,使源自西方的小提琴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的一部分,并广为传播。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盛中国:

  在纪念他100周年的时候,借这样一个契机,能够让我们的很多的90后、80后,也知道谁是马思聪、他有些什么好的作品,他就能够听到他的作品,他能够喜欢上他的作品。我觉得这就是繁荣文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吧。

  “文革”期间,马思聪成为“牛鬼蛇神”,身体的折磨尤其是精神上的凌辱,使他受到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他被迫离开北京,经广州、香港定居美国。在美国的20年间,他埋头创作,写出不少满怀乡愁的曲目。1985年马思聪获得平反。两年后,马思聪在美国费城与世长辞。从1967年1月被迫出走海外,到1987年5月去世,马思聪20年未再踏上故乡的土地。直到又20年后,2007年12月,他及夫人的骨灰才在儿子马如龙等亲人的护送下抵达广州,长眠于斯。

  “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这是马思聪的名言。从11岁离家赴法国求学,到75岁终老异乡,在马思聪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起伏跌荡,并导致了他人生的曲折奔波。但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从未止步,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的是一部尚未完成的遗作。而他晚年的悲剧命运,也不断地提醒国人,那样一个荒唐透顶、摧残人文的时代,绝对不能再来。感谢您的收看,我是许菁,我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周勇 | 版面编辑:李禹谖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