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让建筑回归乡土之美

2012年06月08日 14:48 财新记者 许菁

作为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元素得到世界认同

  5月25日,建筑师王澍接过了2012年度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的铜质奖章,他是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在此之前,王澍的名字并不被人们所熟知,一位年轻的设计师能够走上最高荣誉的领奖台,他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普利兹克奖是建筑界的最高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在历届获奖者中,有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鸟巢的设计者瑞士设计师皮尔·德·梅隆,以及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等等。49岁的王澍是这个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也是第一个摘得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公民。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位于杭州市郊的一片自然山水之中,这里看起来不像是一座学府,倒更像是一座旧式林园——处处可见山水树木,建筑似乎并不是主角。它的设计者就是刚刚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青年设计师王澍。伴随着王澍的获奖,象山校园这一王澍作品所代表的建筑风格——新乡土主义也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王澍:

  当我们做城市和建筑的时候,什么更重要?自然比城市和建筑重要多了。如果知道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意识,很多的做法就会改变。

  在象山校园,王澍把50%的土地都“还给了自然”:房子全都依山而栖,原有的农田、溪流和鱼潭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他在象山校园使用了700万块废旧砖瓦,30座建筑一经诞生便带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感。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在评审词中,将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内的诸多王澍的作品表现出的强烈文化归属感和传承感作出这样的评价——超越了“建筑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并“演化成扎根历史、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王澍:

  大家特别有这种愿望、渴望要了解这种中国的建筑,包括中国现在的状况。这次获奖我觉得也是代表希望了解中国建筑这样的一种,至少是一种努力吧。

  在对待老建筑材料的态度上,王澍主张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这点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更是充分体现。占地约60亩的宁波博物馆,于2008年正式建成开馆。作为王澍“新乡土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宁波博物馆大量运用了宁波当地古旧建筑的旧砖瓦、废陶片,形成了高达24米的“瓦爿墙”。这些墙砖有厚有薄,有的雕花,有的方正。颜色、造型各异的砖瓦层层相叠,在墙面上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拼贴画。

  宁波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 林磊:

  当初的时候宁波博物馆的这个建筑设计是在全球招标的,全球一共有7位著名的设计师设计了作品,经过我们的专家评分和市民投票,最终王澍教授的作品以总分第一名的分数成功入选。

  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一方面节约了资源,实现了循环,一方面也是保存了历史。从宁波鄞州公园“五散房”这样的初期实验性作品到宁波博物馆,王澍一直在尝试用一种智慧的方法来让老建筑复活,延长老旧建筑的艺术生命。

  宁波博物馆在实践设计理念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博物馆的设计概念在最初推出时曾引起争议、遭遇过质疑。但当宁波博物馆建成并矗立在世人面前之后,无论是他“使用回收材料”的理念,还是独特的建筑风格,都赢得了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宁波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 林磊:

  当有这么多的瓦爿墙、清水混凝土的中国元素凝聚在一个建筑当中的时候,所有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震撼。

  普利兹克奖组委会认为,宁波博物馆“将力量、实用及情感凝结在了一起”,王澍的作品使用诸如屋顶瓦片和废弃墙砖等回收材料,“向世人传达了谨慎使用资源和尊重传统与历史的信息”。不少游客也表示,博物馆的独特设计带给他们一种亲切感。

  游客 陈顺适:

  它(瓦爿墙)是各种各样的砖,有青砖,有红砖,有龙骨砖,还有瓦片等等,看起来就使人感到回到了过去,(像)我们古代的建筑。这里可以看到我们宁波过去用的那些建筑材料。

  游客 王生云:

  给人感觉很古朴很典雅,很江南的那种感觉。

  除宁波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之外,王澍的主要作品还包括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五散房”、宁波美术馆、世博会宁波滕头馆等。循环利用古旧材料、贴近自然,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他的获奖,也同时在证明,中国建筑理想的发展,正日益得到世界的认同。

  正如颁奖辞中写的那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得主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我们也希望,王澍今天的获奖能给更多的行业以启示,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不断加剧的今天,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坚持什么。感谢您的收看,我是许菁,我们下期见。  

责任编辑:周勇 | 版面编辑:李禹谖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