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用镜头谱写“城市的交响”

2012年08月03日 11:39 财新记者 赵五洲 实习记者 吴烨

第六届“国际城市交响”纪录片展映活动纪实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影音纪事》。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也是文化的载体和舞台。每个城市都会因其具有独特的文化而独具魅力,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们,因其受到不同城市文化的浸润,也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质。用影像来记录和展示不同城市的人们的生活,可以让不同的人们互相了解,缩短心与心的距离,走进彼此的心灵。前不久,由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联合举办的合作项目——第六届“国际城市交响”纪录片展映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今天就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这一首首由中美两国优秀大学生创作的“城市交响”。

  2012年7月5日,一场由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联合创办的纪录片合作项目——第六届“国际城市交响”纪录片展映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举行。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师 韩莹:

  每年都会有新的面孔、新的立意、新的选题呈献给大家,让我们感受到纪录片的那种探索和坚持。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的主要来宾。

  活动现场播放了参与此项目的中美两校学生,在短短七周时间内完成的八部纪录短片。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师 韩莹:

  现在有请我们这部短片(垃圾顽主)的导演,刘燚霏、Gavin。

  这八部题材各异的短片,涵盖了环境保护、家庭伦理、失独家庭等话题,以不同的视角关注北京等中国城市不同人物群体的真实生活。他们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许多人。 展映后,现场的许多业界专家对作品做了精彩点评。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助理 时间:

  从你们的作品中,我看出一种(成为)纪录片导演、纪录片工作者的基本品质,就是关心这个社会,关心别人。

  中国教育电视台三频道总监 陈宏:

  上一届我也参加了这样的一个展映活动,上一届的片子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洋气,比较时尚,比较现代。这一次的片子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现实,比较成熟。

  这次展映中,有一部片名为《玻璃心》短片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然而,在这部片子创作的背后,还有着一段创作者真实的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学生 廖琦立:

  今年5月份母亲节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在微博上看到相关的一个专题,就是你想对失独的妈妈说些什么,然后当时我就点开看看,然后一下子发现,全国失独的家庭每年有7.6万的增长. 问:这是你原来没有想到的? 答:对,原来没想到过。原来只 以为是单一的一个个案,或者说是只是一个家庭的不幸,没有想到(失独家庭)是那么大的一个群体。 问:其实和您的亲身经历也有关系吧?你也是一个独生子女。 答:对,我自己是一个独生子女,我出生在87年。然后,尤其是在我5岁的时候,当时还差点出过一次意外。当时是掉到了水库,(那时)是在冬天的时候,因为穿着羽绒服,非常地幸运,没有直接地沉下去。一个6岁的小孩一直拽着我,在水里持续了10分钟,(我)被一个路过的木工救了起来。然后我是在今年过年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块旧事重提,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可能年龄越大,对于父母来说,不安全感越来越大。

  在这次拍摄过程中,与廖琦立搭档的Laura 与拍摄对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成为这对失去爱子的中国夫妇的干女儿;而廖琦立明年即将毕业,她将会继续关注失独家庭群体,并且正在完成一部关于失独家庭的电影剧本。

  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生 Laura Cechanowicz:

  如果发生了意外,这些家庭将失去他们唯一的孩子,当时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明白在中国家庭的情况,一些家庭只有一个小孩,整个家庭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关注这些失独家庭很重要。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学生 廖琦立:

  (在)学校你的整个生活圈子是一个校园的环境。然后你做纪录片,你去关注社会问题,进入别人的家庭,思考别人走过的这些路。所以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从学生的身份向社会角色(转换)的一个必须经过的过程。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关玲教授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几年来,她见证并参与了项目的实施。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 关玲:

  我们这个项目,跟南加大合作的项目,是从2006年开始的。那么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从2005年就开始在商量,2006年开始实施的,项目主要的形式,就是我们学校6个中方的同学和美方的6个同学,结成对子,就是一中一美,然后拍一个十分钟的短片。然后这个短片的主题就是“global city”,就是我们说的“国际城市交响”这样的一个主题。一年在中国,一年在美国。

  这次的合作与交流,让这些年轻人更好地学习、理解影视创作的技巧与理念,这一次的拍摄经历带给他们的却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收获。

  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生 Benjamin Stillerman:

  我认为这个过程对每个年轻人而言相当重要。当他在从事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时,需要意识到,和一个很少有接触并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合作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是如果你克服了这一切,就会觉得这一经历最有意义的是,团队合作能获得比孤军奋斗更大的成果。我认为今后我会继续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

  来自中央电视台的孙增田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纪录片导演,作为这个项目的中方指导老师,这已是他第二次参与指导学生们的创作。

  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 孙曾田:

  问:你觉得这个项目的意义在哪里? 答:我觉得意义主要在,两个国家的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长大,互相之间都有了解,但同时又不是深刻的了解。而纪录片(这种形式)恰恰能使不同学生到另外一个国度里关注社会的不同的层面,这一定是真实的,深入的。从这个角度讲,这个项目更显得是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了。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 李兴国:

  通过这个项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是明显地缩短了两国的文化、地域、距离。特别是最早的时候,在2005年,就明显地感觉到双方的不适,文化上的不适,交流方式的不适。慢慢地接触(后),中美双方走到一起来了。他们现在交流融合地非常好。要说到收获,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得出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让他们在上学期间有他们的这种思考,他们毕业后也会(得到)长久影响。

  主持人:

  短短两个月时间,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青年学子,由互相了解到走进彼此的心灵。他们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着对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们的关注与理解。我们期待着未来的“城市交响”会奏出更加--美妙、动人的乐章。  

责任编辑:赵五洲 | 版面编辑:李禹谖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