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回归西方古典 穿越中外古今

2012年08月10日 11:05 财新实习记者 吴烨

翻译家王焕生、张强谈与西方古典文化的情缘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影音纪事》。也许您未曾读过《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作品,但您也一定听说过这些来自遥远国度和遥远时代的经典。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谁把这些2000多年前的文明经典译成中文?

  从中国传统文化里走出来的谦谦君子,为何执着于对西方古典文化的想象?是什么让他们走近古希腊罗马,从相识到相知?又是什么让他们终其一生念兹在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

  2012年6月,在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人们走进“见证?2666:文景十年分享会”现场。在这里,著名翻译家王焕生、张强两位学者将以“异邦的君子——回归古典教养”为主题与读者共话他们与古希腊罗马的情缘。

  王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现从事古罗马文学研究,撰写了国内第一部古罗马文学通史著作,译作有《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2011年,王焕生以其在传播古罗马文化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意大利共和共总统奖章”。 张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专 事西方古典学研究,并主持进行了《建城以来史 前言?卷一》、《外族名将传》、《神谱》等多种古希腊文、拉丁文文献的整理研究。

  活动开始,读者们共同欣赏了纪录片《奥德赛》,重温奥德修斯十年跋涉的艰辛,感受奥德修斯在希腊人心中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李晓东: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想跟二位请教一下。您二位是怎么被古典学这样的一个美妙的东西所吸引,最终走上翻译古典学、学习古典学、翻译古典论著的道路?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王焕生:

  因为这件事说起来就比较久远了,应该可以说是一种机会,一种机遇。

  1959年高中毕业后,王焕生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当时的他正计划着在一年的俄语学习后,到苏联进修石油、化工等专业。谁知等学完分配时,中苏关系恶化,王焕生被分配到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系的古希腊语拉丁语专业。 虽然此前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只是有所耳闻,但毫无准备的王焕生还是选择服从分配,并从此走上了古典之路。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王焕生:

  因为我们那一群人都是服从国家需要,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我自己对这个也挺有兴趣,所以就这样我走上了古典之路。

  这是两门已经在现代生活中消亡的语言,而把它们译成中文,正是两位学者大半生都在从事的工作。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王焕生:

  学习现代语言,没有那么多感觉;学习古代语言,这就是很明显的感觉。你记的东西又死又只在教室里,走到教室外面就没人和你说这话。因为这是现代的世界,古代世界只在教室里边。这就造成一个影响就是,你要怎样去理解古代世界。

  仅仅学会了这两门古代语言,并不等于在翻译工作上无往不利。随着研究的越加深入,张强越加感受到古典学的博大精深。在他看来,自己在这个领域还只是一个刚起步的小学生。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 张强:

  除了古典语言外,我们的英语还得相对好一些,除了英语外你还得有一门(外语),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总得要学(一门)。否则的话,如果说你能读懂古典原著的话,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你势必还得看一下现代人是怎样研究的,这些研究是不同国籍的人来做这些研究,你都要能够梳理一下,这样来说就是很辛苦的一个事情。所以我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这种艰辛,所以对我来说现在只是一个小学生,刚刚起步而已。

  虽然古希腊语业已消亡,但张强现场即兴朗诵的一段《神谱》,还是让现场读者领略到古希腊语的永恒魅力。

  赫西俄德是荷马之后希腊的另一位伟大诗人,他的作品《神谱》原文只有1023行,但张强的团队却用了两年半才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如何根据2000多年前留下的原文,将这些西方经典一一译成中文,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辛苦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 张强:

  它是长短长短,短短长长这样的一个节奏在这。那这样的一个节奏里边,我们要将它翻译成汉语,实在是很难翻译的一件事情。

  学习、工作中的艰辛并未消磨掉两位学者对古典学的热爱,相反,他们却深深爱上了这些充满魅力的文字,并从中感受到不少乐趣。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王焕生:

  后来越搞越喜欢,搞到现在我退休十几年了,但是我总觉得停不下来。前几年我们单位去旅游,大家都很欢乐,但是我老是惦记着我有事要做。

  张强认为,作为一个母语非英语的研究者,对古典学的英文译本有可能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为了还原真实历史,他尤其注重在古典文献中寻找原始细节,以获得更准确的认识。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 张强:

  这种西方古典(文化)的教育,我想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对我来说,至少我可以看到,从事历史研究的时候,我就可以看看原始著作里面,原典里是怎么说的,怎么理解的。最起码我认为能做到言之有物吧。

  在两位学者的眼中,西方古典学早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除了能追溯源头,做到“言之有物”之外,也是对个人德性的历练。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王焕生:

  你慢慢地就会觉得古典学是个既艰深又丰富的学科。它可以告诉你一些理性的东西,另外通过古典学你也学会做人。做人对我来讲要做西方的绅士,我觉得我还没有那种风度,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但是它告诉你一些做人的真理,这是世界各国古代民族共同的(财富)。

  本场活动的主持是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李晓东教授,在这位古埃及学专家眼中,这些来自遥远时空的西方经典,对于今日身处飞速发展、急剧变化时代的中国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李晓东:

  有一些对于西方人来说,应该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我们不知道。就像我们和西方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常识,我们认为他们一定知道的东西,他们西方人也未必知道。这就形成了一些没有必要的,互相之间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这个误解对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来说,它是个很大很大的问题。

  在李晓东眼中,当代国人对于西方的诸多误解,恰恰正是源于缺乏对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的了解。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李晓东:

  我们要了解西方。而了解西方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是了解构成他们现代人思维、形式等所有文化现象的一个最为根源的一个东西,是最为重要的。如果现在我们对他们的很多语言、他们的表述、他们的文化不了解的话,其实很简单,也就是构成他们文化核心的东西我们没有掌握。

  让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消除彼此隔阂、加深了解,唯一的方式就是要走近彼此文化的核心,学习彼此文化中的精华。而这就离不开一代代翻译家们的默默耕耘。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李晓东:

  要了解西方,就要了解他们的文化的核心,就要了解构成他们文化核心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传统,要追到他们的根源上去,这就需要用到西方的古典。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感受到有些难,但其实任何一个东西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难。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去。如果真的走进去,我们一切的艰难都会变成乐趣,都会变成享受。到那个时候,应该说不仅仅是得到很多我们学习上的东西,还得到很多意外的惊喜。这是何乐不为的事情呢。

  主持人:

  一本本的经典译本,架起了通往西方文化的桥梁,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西方古典世界。据悉,荷马史诗之《奥德赛》古希腊语-汉语对照本也将于明年面世,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经典新译本的精彩呈现。  

责任编辑:赵五洲 | 版面编辑:李禹谖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