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林毅夫命题之辨

2012年11月09日 14:48 财新记者 林栋

经济增长道路选择引发热议,传奇学者再次站上时代前沿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影音纪事》。今年6月,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卸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一职,回到了其一手创办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也就是今天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此时正逢欧美经济持续低迷,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出现放缓。世界经济正需要一张药方。

  10月28日的北京,阳光明媚。由财新《中国改革》杂志主办的“中国改革读书会”现场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他就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作为华人世界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拥有多项头衔。他是改革开放后首位“海归”的经济学博士,是首位登上代表经济学圣殿“马歇尔讲座”的中国学者,是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本人的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1952年,林毅夫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的一个贫寒之家。历经多年寒窗苦读,林毅夫考入台湾大学。20世纪70年代,正是台湾经济腾飞之时。在台湾学生纷纷赴美求学之际,林毅夫投笔从戎,并以军职身份获得台湾政治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出人意料的是,在人生顺风顺水之际他选择了离开台湾,投奔大陆。

  来到大陆之后,林毅夫被北大经济系录取。之后在一场见面活动中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相中,获得了前往经济学圣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的机会。1987年,林毅夫学成归国,和当时的一批学者共同创办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在此任教。2008年,林毅夫迎来了人生又一个高峰,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在面对媒体时,林毅夫曾多次表示,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把他往最好的方向上推。2008年,新一轮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命运再次选择了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毅夫:

  应该讲起来,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我到世界银行以后,2008年6月,国际经济发生了一连串的大变革。作为一个中国的学者,有幸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参加、观察、讨论这些事务,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事。

  这场金融危机揭开了美国自由经济失守金融监管的疮疤,把透支发展的欧洲带入了深渊。对欧美经济高度依赖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免于难。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世界银行在这场危机中扮演了重要的救助角色。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也在危机中思考,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之路。卸任世行职务归国后不久,林毅夫就陆续出版了《新结构经济学》、《解读中国经济》等多部著作。这些著作既是林毅夫在世行任职四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其多年研究中国经济的心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毅夫:

  我想做的工作,是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国家它的各种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以及这个结构变化的推动因素是什么。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定义,如果你用新古典的方法来研究结构的问题,应该叫结构经济学。(剪掉三句话)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分支,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刚刚开始的时候,主流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叫结构主义。那么,为了区别于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我把它称为新结构经济学。

  在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中,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它的产业结构。随着要素禀赋的变化,技术不断创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而要实现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发挥比较优势的过程中,市场仍然是基础性的制度,但不应忽略政府的作用。

  由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和其他学者基于金融危机的反思而形成的理论,被视为继“结构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之后,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框架,林毅夫提出了,或者说更新了他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判断。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毅夫:

  我再次强调,我认为中国再维持20年每年8%的潜力是存在的。如果把这个潜力发展好,日本在51年的时候,它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1%,到71年的时候就达到1万美元,达到了美国的60%,我相信如果把这个潜力利用好,那么中国到2030年,人均收入也应该有可能达到美国的一半,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

  这个被称为“林毅夫命题”的判断立刻在学界和业界引发了热议。支持者认为,新结构主义很好的融合了前两次思潮的特点,也是对本轮金融危机的深刻总结。反对者则认为,一是要政府严守市场的边界十分困难,二是由政府主导来发挥比较优势,不如市场主导来的有效。套用在中国身上,这种讨论意味深远。不过,即便是林毅夫本人也坦言,要激发中国的潜力,改革势在必行。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毅夫:

  那么这个潜力怎么发挥,当然就提到了这个双轨制的改革所遗留下来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包括收支不平衡的问题、贪污腐败的问题,以及随着我们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的问题不能到位的问题等等一大堆的问题。

  主持人:

  2011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速持续放缓。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国内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正在引导中国走向经济发展的下一阶段。如何能走的好走的顺,没有现成的答案。伴随着媒体报道,由林毅夫命题引发的讨论在更大范围内展开,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经济增长之路的探索中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毅夫再次站上了时代前沿。感谢收看本期的《影音纪事》,我是张洁,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张岚 | 版面编辑:李禹谖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