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龙井村茶农纪事

2013年04月03日 15:02

老一代茶农逐渐老去,新一代茶农断层,炒茶技艺面临失传危险

  【主持人】“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有“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称号的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历来受到懂茶人、品茶人的欢迎,尤其是在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因其芽叶细嫩、数量稀少显得格外珍贵,明前茶的市场价格也逐年攀升。

  尽管西湖附近群山产的茶都叫“西湖龙井”,但真正把“龙井”和“茶”这两个符号地道地融为一体的,那就是龙井村无疑了。因为与龙井茶同名,在历史上又有风雅的乾隆皇帝做“代言”,还是最名贵的狮峰龙井产地,龙井村自然一度成为杭州茶产地的象征。今天的节目中,就让我们探访一下那里茶农的生活。

  【解说】龙井村村民徐身良一家,是典型的三口之家,除了妻子和女儿之外,还有一个家庭成员——一条名叫“小黑”的拉布拉多犬。因为龙井茶,他们或许是中国最幸福的村民。

  像徐身良这样做个村民,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件令人向往的事情。这一切既因为西湖,也因为西湖边的群山,更因为群山上的茶园。这些天赐的礼物不仅令祖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更因为地理位置与市区的关系紧密,使他们就像生活在城市一角的大公园里。

  沿着龙井路一路上坡,龙井路258号坐落在山坡之上,一幢小洋楼,就是徐身良的房子,当地的很多村民和徐身良一样,世代都以茶为生。龙井村茶叶产地属于狮峰,按照古代龙井“狮、龙、云、虎、梅”的产地划分,属于龙井的顶尖品牌,乾隆皇帝下江南采摘过的18颗茶树如今依然生长在龙井村的狮峰山。

  【龙井村村民 徐身良】我们这边的龙井茶叫狮峰牌的,龙井村的。龙井茶有字号的,狮、龙、云、虎、梅,五个字号的龙井茶。

  【解说】徐身良的茶园在半山坡上,山脚便是因乾隆皇帝采摘而得名的“十八颗”御茶园,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旅游景点,十八颗古老的茶树也依旧旺盛地生长着。

  【解说】在龙井村的茶农眼里,市场上的西湖龙井很多都是假冒的,为了区别于其他的品牌,他们在无奈中选择了注册新商标—— “龙井村”。在他们看来,维护村里一个小牌子的成本,远远低于跟所有假冒西湖龙井打交道。

  【钱卫国 西湖风景区龙井村村长】因为我们村里,西湖龙井茶这个品牌这个面太广了,现在我们浙江省本身就有三个区,一个是越州区,一个钱塘区,一个西湖区。西湖这个面积太大了,浙江省的绿茶也多,但是源子是永远在从龙井村出去的,种子在龙井村,我们里面还有乾隆皇帝下江南封的十八棵御茶,都在我们村里范围,包括狮峰山,都在龙井村。所以我们考虑注册一个著名商标。

  【解说】对于普通茶农来讲,采茶、炒茶是他们的两项最重要的工作。采茶看似容易,实则也有讲究。

  【龙井村村民 徐身良】采茶都有讲究的,能不能采下来,要一棵一棵地掂,小芽尖要这样掂下来的,掂的茶叶都比较匀,这样的。

  【解说】新抽的叶儿头天采完之后,温度合适的话,第二天便会抽出新的叶儿,因此采摘的频率也要视温度情况而定。

  【龙井村村民 徐身良】茶树的话,这两天气温比较低的,你到22度的气温的话每天都要来采,今天采明天再来采,按照这样的气温的话十几度、15度的话要隔一天来采,这样比较匀。

  【解说】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又赶上清明前,西湖龙井的每片叶子都可谓十分珍贵,可采茶偏偏又急不得,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在徐身良的四亩茶园,他用了将近一下午时间,才把枝头上那些不得不采摘的叶儿摘完。

  采完茶之后,徐身良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翠绿的鲜叶摊开,原来这也是龙井茶在炒制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龙井村村民 徐身良】一般的话最少一个小时左右差不多,稍微阴的地方吹一下就好了。对对对,阴凉的地方,不能太阳晒,阴凉的地方。太阳一晒的话就不行了,香味就破坏了,茶叶一定要阴晾干,然后吹一下,再在锅里面炒,手工炒。

  【解说】在通风处晾晒几个小时之后,这些鲜叶就可以进入到制作龙井茶成品茶的最后一个步骤了,也就是在锅里进行炒制。

  事实上,早些年徐身良父辈们在炒制龙井茶的时候,用的还是木炭火,但为此也带来很多问题,木炭火需要砍伐大片的树木,于是周边环境就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近些年为了保护龙井村周边的环境,木炭火改成了电,但炒制依旧是手工,这也使得龙井茶的炒制传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龙井村村民 徐身良】龙井茶很讲究的,你的火锅,要掌握它的温度,用手来掌握它的温度的。不是一般机器做,手工做你要用手来感觉它的温度的,香味、口感就是靠手来掌握它的温度,这是杀青,第二次是回锅,龙井茶就是这样,明前茶的话这两个动作,然后茶叶大一点的,要筛子筛一下,动作不一样的。

  【解说】看似简单的炒茶动作,实则不然,温度高的时候,炒锅里的温度高达300摄氏度,而这一切的工作又全依赖茶农的双手。

  【龙井村村民 徐身良】一般这个茶叶炒一斤的话,要细致一点的话,一般要三个小时左右,三个半小时到四个小时,就手来感觉它的。

  【解说】没有特定的判断标准,有经验的茶农往往会通过双手感知茶叶的温度和湿度来判断茶叶是否炒制完成。

  李卫国也是龙井村的一名茶农,每到炒茶这个环节,他都是亲自上阵。

  【龙井村村民 李卫国】你看我炒的手上水泡都有嘛。这个水泡,我现在是把水挤掉了,到晚上的时候又满了,又肿起来了。现在这才一两个水泡,多的时候,我跟你说,整个手上都是水泡。

  【解说】在李卫国看来,想要炒出正宗的西湖龙井需要炒茶人对炒制各个环节相当熟悉。

  【龙井村村民 李卫国】因为炒茶必须要到一定的程度你才能下锅炒。不是说谁来都能来抓几把,抓几把茶叶要炒坏的。

  【解说】由于这一行太辛苦,回报又不高,老一代的茶农大多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而孩子在走出龙井村后,也大多不愿意回来以茶为生。

  【龙井村村民 李卫国】那也不可能从事,你想现在目前这样的话,作为我们茶农说来,没有利润的话怎么做呢?也不可能让孩子来吃这个苦啦。所以说现在我也是呼吁国家对这块东西,包括对于龙井茶的工艺也是要保护,电视上面报纸上面说说的很多,弄了半天之后,实实在在到农民手上的利益几乎是零。

  【解说】在小的茶农后代对炒茶不感兴趣的背景下,传统的子承父业事实上已经被打破。

  【龙井村村民 李卫国】可以说目前现在龙井村的,我是40多岁,40岁以下的,真正会炒,就是手工炒龙井茶的已经很少了。这个技艺的话,我也是这么在说了,国家如果不重视这一块的话,这个技艺到后面的话可能会失传。像我们如果到70岁,我们炒不动了,那40岁以下的龙井村会炒的有几个但是已经很少了。

  【解说】与李卫国家一路之隔的郜阿姨也面临相同的情况,自己的儿子在外工作,家里就剩下了她自己。

  【龙井村村民 郜阿姨】我的后代都出去了,没有人了,我死掉了,就没有人传下去。

  【解说】事实上,不少龙井村村民已经意识到祖祖辈辈种植的茶园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但种茶的辛苦与收入的不对等又让他们对这种断层无可奈何。

  【龙井村村民 郜阿姨】问题是想过的,就是这农村吧,生活条件好的话呢,有些小孩也不会出去,他还是继承这个茶叶的历史的,像我们龙井茶这样,几百年下来的,这个茶叶多好啊,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这来吃了一杯龙井茶,多好的茶叶呀。

  【解说】目前,龙井村本地人口大约在800人左右,其中以老年人居多。随着老一代茶农逐渐老去,新一代茶农又断层,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问题或将更加凸显。

  【主持人】进入3月下旬,西湖景区的各龙井产区已开始进入大面积采摘期。龙井村目前种茶面积在1000亩左右,600多户老百姓也开始了春茶采摘。由于西湖龙井名声在外,每到龙井上市的季节,从全国各地前来喝茶买茶的人就络绎不绝,村民们自然也不用为茶叶的销路发愁。茶叶的旺季大约要持续一个月左右,到了4月下旬、5月初,和春茶有关的活就该忙完了。然后是对茶园的日常维护,等到第二年春天,村里的茶农们才又要开始忙碌起来,就这样周而复始,享受着与茶有关的生活。感谢您的收看,我是 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吴鹏 | 版面编辑:李禹谖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