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京话日报》开先声

2013年11月15日 11:23 记者 杨楚

上世纪初报人彭翼仲出版《京话日报》,开北京报界先声

  【财新网】(记者 杨楚)【主持人】1904年8月16日,《京话日报》在北京正式创刊。这份报纸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开民智”为宗旨,用白话办报,启迪民心,传播新知。报纸发行不到一年,销量升至万份,成为北京销量最大的报纸。当时曾有人这样评价:“看了《京话日报》,不上几天,就仿佛那吸大烟似的,真上了瘾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民间报人彭翼仲和白话报纸《京话日报》。

  【解说】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战败。赴日谈判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惊奇地发现,日本的报纸竟然花大篇幅来批评政府对中国漫天要价。这一发现给多年来一直在寻求强国之路的李鸿章极大的启示。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我个人觉得1895年最大的进步就是报纸的开放。民间的报纸开始出来。1895年使市场细化了,每个县,许多文化发达的县都有自己的报纸。

  【解说】《京话日报》的创始人彭翼仲祖籍江苏苏州,生长在北京。出身于官宦世家的他,多次乡试不中后,便出钱捐了一个小官。不过,清末病态的官场文化和知识分子救世强国的理想,终究无法调和。不出数年,彭翼仲便弃官从商回到了北京。此时的北京正是风云际会之时。

  【《北京报界先声》作者、彭翼仲之孙 彭望苏】彭翼仲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时候,有一段很不平凡的经历。有一个美国兵把枪对准了彭翼仲的胸口,手扣扳机。这个时候生死一刹那的事情。彭翼仲就硬挺,这一下勇猛的行动反倒把持枪的美国兵吓懵了。

  【解说】彭翼仲觉得自己能够幸存下来,其实是“白捡了一条命”,他要用自己这条白捡的命为国家做点事。苦思良久,他决定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切入,办一份报纸来唤醒千万民众。1902年,《启蒙画报》在北京创刊。《启蒙画报》简洁生动的形象和浅显易懂的报道很快获得了普通人的认可,更获得了一批知识分子的芳心。梁漱溟、郭沫若、萨空了等人,都表示过对《启蒙画报》的赞赏。1904年,彭翼仲相继创办了更加成功的《京话日报》和《中华报》。

  【《北京报界先声》作者、彭翼仲之孙 彭望苏】北京视报纸为异物,把他看成是不着边的东西。很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没有读报。但是彭翼仲的《京话日报》办起来之后,使很多老百姓都迷上看报,很多老百姓都自愿花钱买报。我祖父办报几个特点:第一白话办报;第二价钱便宜,减之又减,3个大钱就可以买一份报,相当于抽一支烟、吃一块糖;第三,每日刷印,每天都可以看到,单张出售。这三条措施在北京、甚至中国当时的报纸界是有开创性的。

  【解说】这些举措,让本来没有看报习惯的市民自然而然靠近了《京话日报》。研究者描述,“那些在上海白话报的同行,蔡元培、林白水,派人到北京一瞧,嗨,扛活儿的,拉车的,都坐在台阶上读报呢。他们震惊了:这可是中国从没有过的事儿啊。”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时事信息,彭翼仲在传播形态上也推陈出新。

  【《北京报界先声》作者、彭翼仲之孙 彭望苏】彭翼仲《京话日报》传播的时候有多种方式,能够认识文字的阅读是一种方式,不认识文字的别人给他说听。北京南城有一个著名的人物醉郭。满街唱说《京话日报》。弄得有时候人们为了去听他说报,北京城交通阻塞了,“堆子兵”就是管交通的那些还来干预。说明了老百姓本来没有接触、没有感受,现在是热衷于听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早】彭翼仲特别鼓励北京的演戏的人,把报纸上的事情改编成戏剧,包括说书,比如1904年日俄战争的时候,报纸上登,然后茶馆里面同时出现了《日露战记》的说书里面。我觉得他已经利用了那个时代所有的传播方式来尽可能地把这个东西推到底下。

  【解说】到1906年,《京话日报》在北京已经设立了26处阅报点,报纸日销量过万。他在本地新闻的报道上也是不遗余力。《京话日报》曾连续揭露清王府活埋侍妾的恶行,也批评驻京淮军骚扰百姓。1906年,《京话日报》披露京城恶人凌辱妓女,推动了官府解救妓女的行动。此事后来被戏剧大师梅兰芳改编成时装戏《孽海波澜》。1905年前后,面对逐年偿付的巨额庚子赔款,《京话日报》发起了“国民捐”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早】他说,这个捐款是本着国民自愿的捐,我们绝不会派人上门收捐。也就是如果有人上门来募捐的话,一定是冒捐,一定是骗人的。同时任何捐款的人,我们也不会代替你去申请国家的嘉奖。第三,这个国民捐款放在户部银行只会专款专用,绝对不能移作他用。第四,任何人对账目有怀疑的都可以来银行直接查看账目,我们绝对不会阻拦。这个捐款到1911年大清灭亡以后,在户部银行账目上还有几十万两银子。

  【解说】1906年,因为报道袁世凯秘密处死保皇党人,《中华报》被查封,《京话日报》亦受到牵连。彭翼仲于次年被发配新疆。《新闻学集》记载,彭翼仲离京之日,“市民去送行数千人,赠送程仪者无算”。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彭翼仲后来被流放的原因还是突破底线。在他流亡期间,中国发生了政治大变革,中国发生了国体变更。1912年之后,他回来了,仍然保持了一个报人基本的良知,继续跟新政府叫板。这才是报人、报业界的真正的良心。因为老百姓一般哪能弄得明白,不就是靠你们记者、你们报纸来发现问题来批评,社会才能实现良性的进步。所以我们看彭翼仲那一代人,大概真正能体现在新旧交替过程当中,旧士大夫阶层的天下关怀和新知识分子的专业性、敬业精神,新旧体现的最完整的就是那一代人。一个社会的良心一定要让各种声音都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解说】1913年,彭翼仲回京复刊《京话日报》。 谁知仅复刊22天,就遭袁世凯势力查封。此间多次反复,直到袁世凯倒台后,《京话日报》才得以稳定出刊。1921年冬,彭翼仲病逝。此后,梁漱溟接手,维持出刊至1923年。

  【主持人】提到和《京话日报》的渊源,梁漱溟曾这样说:我的自学,作始于小学时代。奇怪的是,在那样新文化初开荒的时候,已有人为我准备了很好的课外读物。这是一种《启蒙画报》和一种《京话日报》。百年之后回看《京话日报》,既可以观览上世纪初北京民间社会的生动境况,更能感受当时知识分子和普通国人的情怀。好的,感谢收看这一期的《影音纪事》,我是张洁。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张岚 | 版面编辑:王学武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