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18:12 记者 赵君琦 张岚
金融危机密集发生促使美国央行诞生,议员奥尔德里奇调研欧洲央行确立《联邦储备法》蓝本
【财新网】(记者 赵君琦 张岚)【主持人】欢迎收看《影音纪事》。在1870年到1910年这40年的时间里,美国发生了8次严重的金融危机。银行挤兑造成金融市场周期性震荡,普通人的财富一夜之间付诸东流。由流动性短缺引发的经济衰退是否存在解决之道? 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获得通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告成立。一百年后,由美联储发出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在近期的节目中,我们将和您一起回顾美联储百年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与人物。今天我们首先要说的是美联储的诞生。
【解说】坐落于美国华盛顿宪法大道上的美联储总部办公大楼,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大楼的设计师想要通过欧式风格的造型和装饰来传达出美联储追求“高贵与持久”的想法。根据《联邦储备法》,肩负央行职责的美联储由7名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和12家储备银行构成。联邦储备委员会位于华盛顿,联储银行则覆盖美国12个主要城市。
【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王健】七名执行委员里面有两个,一个是主席,一个副主席。所有的七个人其实都经过总统提名,国会来确认以后上任的。那么在进行提名之前,理论上总统有绝对的权利,他想提名谁都可以,他同时要考虑到国会对候选人的一个反应。所以他在正式提名之后,会把这个风声放出去,看看国会对他的反应如何。
【解说】为什么专业货币政策制定机构的架构设立需要如此复杂?为什么美国总统没有央行行长的人事任免权?这一切的设计都源自一位共和党的国会议员——奥尔德里奇。奥尔德里奇靠投资铁路、糖业起家,后成为20世纪初美国资深的财税专家。他的女儿艾比后来嫁给了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唯一的子嗣。1907年金融危机之后,身为全国货币委员会的主席,奥尔德里奇领导了一个专家小组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考察、研究英国、德国和法国的中央银行体系,并在1911年提出了《奥尔德里奇法案》。1913年,以《奥尔德里奇法案》为蓝本的《联邦储备法案》诞生,并于同年通过国会批准。美联储正式宣告成立。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 朱宁】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虽然美联储的主席是由美国的总统来任命的,但是整个机构是相对独立于美国的内阁或美国总统这个机构的。
【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王健】12个联邦储备银行,是属于非营利性这种机构,不属于联邦政府,更多是代表了私营部门的声音,比如有自己的董事会,董事会都是来自于这个每个地区,各个行业的商业领袖。比如说达拉斯董事会,包括一些航空公司,有些医药公司,还要大学的一些校长。所以他的背景非常广泛,那么我们平时和他们交流也很多,可以从他们渠道了解到,目前美国经济这个运行情况是怎么样。
【解说】值得注意的是,在奥尔德里奇的设想中,美联储是一个私营机构。但最终《联邦储备法案》却把设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定性为联邦政府机构,12个地方联储则被定性为非营利机构。这种双头体制沿用至今。具体表现在,美联储通过向地方联储和会员银行收费来筹集资金。身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每年美联储可以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从公开市场上赚到很多钱。根据调研公司SMRA的估算,2012年美联储从公开市场操作上获利900亿美元。不过,根据《联邦储备法》,覆盖联储运营之外的经费需要上缴美国财政部。2012年,美联储收入中的875亿美元也被移交到了财政部。
【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王健】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其实是华盛顿和联邦储备银行在一起来共同投票来决定,通过这种渠道的话,也就是起到一个内部的制衡,不至于被某些这种政治或者是金融一些精英来完全把持住,整个制定政策的最后这个走向。那么同时我们的尽管在制定具体政策方面,是有很大的这种自主权,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方向,其实是被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已经定下来了。我们最重要的两个目标,在联邦储备法案里面明确的规定,比如要稳定美国的价格,第二个最大化就业。
【解说】一百年前,共和党议员奥尔德里奇担忧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在《奥尔德里奇法案》中将中央银行的职能置于私人机构手中。而民主党总统威尔逊则顾虑由私人掌控的央行可能会控制美国经济,无法保证普通人的利益。最后两党在联储的双头结构上达成一致。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缘起于平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美联储,如今已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幕后推手。
【主持人】2013年12月23日,美联储迎来百年华诞。现任主席伯南克、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沃尔克和候任主席耶伦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庆祝活动。然而此前几日,美联储刚刚宣布了正式退出量化宽松的决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倚靠美联储托市逐步走出泥潭的美国经济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全球资本流动的阀门是否已经再度开启?新兴市场的强劲增长是否已经宣告结束?在下周的节目中,我们将和您回顾历史上的美联储大幅收紧货币政策事件。感谢各位的收看,我是郭浩彬。我们下周节目再见。
片中嘉宾观点仅代表个人见解,与供职机构无关
相关推荐
要闻2013-12-27 09:40
新闻2013-12-25 19:09
财新·首席评论2013-12-24 12:26
贺安卓2013-12-24 11:04
要闻2013-12-24 11:00
财新·首席评论2013-12-23 13:15
最新视频
文化系列·预告片01-02
短视频01-02
文化系列·预告片01-01
短视频12-30
短视频12-27
短视频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