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5日 15:26 记者:夏伟聪 陈玮曦
财新即将在4月6日发布的融媒体报道《难民逃亡欧洲之路:何处为安》呈现中东难民们最真实的模样和他们颠簸的命运
记者手记|记住难民真实的模样
文/财新记者 夏伟聪
两个月前,我们完成了去年年末在欧洲拍摄的难民系列纪录片。我当时随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Omar。他是我们在土耳其认识的叙利亚难民,今年22岁。我们纪录片的前两集主要讲述他在土耳其的逃亡经历。
但他当时没有心情为这个消息兴奋。他刚刚在火车上丢了随身包,里面有护照、身份证明、手提电脑、硬盘和“all my life(我的生命)”。他着急得哭了,身边却无人相助。这一次文件丢失的后果,将极大延迟他的避难申请。
他当时坐火车前往德国另一个小镇的难民营,因为那里有他钟爱的人。自从千辛万苦逃亡到德国后,他们被迫分离,没有转圜的余地。所住的难民营本不允许他们随意外出,但他实在抵不住思念的煎熬,就走了。
Omar很讨厌自己所在的难民营。条件简陋,人口混杂,小镇面积小又荒凉,难民们整天无所事事,寻找消遣。他每天宅在屋内,宅出了病。他病时,一想自己的爱人,搜肠刮肚。
他认为难民已淡出了人们话题的中心,欧洲人对他们的态度参差不齐。他的无助和绝望,愈发无处排解。
犹记得,3岁的小难民伏尸海岸,让难民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全世界人民共同承担了他们的惊恐和悲恸。出于人道主义,土耳其和希腊政府对难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克尔甚至在争议声中对他们敞开怀抱。当时关于这个群体多舛命运,曲折逃亡的报道连篇累牍。
然而后来,他们的悲喜逐渐乏人问津。2016年新年夜发生在德国科隆的大规模性侵事件,一度让难民变成箭靶。3月发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恐怖袭击,有些学聪明了的难民,第一时间出来撇清关系,表明其与恐怖主义不共戴天的态度。
他们和整个欧洲一起,变成了惊弓之鸟。
为解决难民潮带来的种种问题,3月18日,欧盟与土耳其达成协议,欧盟以提供资金支持、取消土耳其人入欧签证和重启并加快土耳其入盟谈判进程为条件,换取土方同意从当月20日起,所有从土耳其入境希腊、申请避难失败的难民被遣返土耳其。4月4日,载着首批被遣返难民的船驶离希腊莱斯沃斯岛,开往土耳其的迪基利。希腊多处难民营爆发示威抗议,迪基利也一度传出愤怒的声音。
难民的挣扎再一次暴露。然而这一次,审视他们的目光,已有所不同。
纪录片的另外一个跟拍对象是在中国待过两年的叙利亚难民Baron,他很早就感到不安。一开始感受到德国的善意时,他觉得不枉此生。而现在,局势的变化让他如芒在背。
在混乱的吵嚷声中,很多人忘却了难民真实的模样。幸而,财新即将在4月6日发布的融媒体报道《难民逃亡欧洲之路:何处为安》较为完整地呈现这一段历史。人们可以从他们颠簸的经历中重新思考这脆弱的群体。
我把发布的消息告诉了Omar。这一次,他马上欢呼了起来。
相关报道:【显影】何处为安——记录难民逃亡欧洲之路
相关推荐
要闻2016-04-01 19:43
新华社消息2016-04-01 00:15
要闻2016-03-29 19:34
要闻2016-03-29 18:03
世界说2016-03-25 21:11
要闻2016-03-25 11:32
最新视频
短视频12-20
短视频12-18
短视频12-18
短视频12-16
短视频12-04
商旅对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