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 07:45 拍摄|张芮雪 陈亮 剪辑|宋文康
文物修复师牟常有在麦积山石窟工作了36年,用自己的巧手将文物“复活”,是他打心眼里高兴的事。打了十年下手才开始修复文物本体的牟常有,目前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拍摄|张芮雪 陈亮
剪辑|宋文康
55岁的牟常有是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的文物修复师,自1985年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至今,在麦积山工作了36年。他常常流连于麦积山石窟,检查自己曾修复过的文物,琢磨着有没有更好的修复手法和技术。
麦积山石窟,人流如织。牟常有扶着栏杆,查看一处手臂残破的雕塑。 |
“石窟寺修复很多事情和想象中是不一样的,只有干了才知道。”牟常有在修复过程中动了很多脑筋。比如,市面上买的工具无法精准匹配修复文物的各种需求,牟常有便自己制作修复工具。他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可以用作修复的材料没有那么多局限了。
牟常有自制的用来修复石窟文物的工具。 |
牟常有在记录当天的工作内容。 |
周边有人对他修文物的工作不理解,钱又不多,以后要咋办?牟常有对此不大在意,一心想着把活干好。因为他觉得只想着钱,啥事情都干不好。而且做文物修复这项工作让他很有成就感。每当把文物修好,他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倘若经他修复过的文物没被看出修复的痕迹,他原本憨憨的笑容会平添几分自豪感。当他拿起首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的证书时,有点骄傲地说,这是他的老师一辈子都没能获得的荣誉。
牟常有展示自己获得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奖状。 |
然而,打了十年下手才开始修复文物本体的牟常有,目前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他称,自己已经不会像师傅要求自已那样要求徒弟,但是来来去去很多人,几乎没人留下。
根据国家文物局2020年的初步统计,全国范围内石窟寺考古专业人才仅20余人,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教育培养断层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石窟寺保护工作的瓶颈。■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
更多报道详见:
相关推荐
特别报道09-04 07:40
话题12-11 08:39
话题12-10 08:28
话题12-09 08:19
话题12-08 08:29
话题12-07 08:28
最新视频
短视频11-16
短视频11-15
短视频11-15
短视频11-14
短视频11-14
短视频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