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走马观花游朝鲜

2011年09月02日 13:53 财新记者 赵五洲 黄蒂 实习记者 黄珊

财新记者杨大明、林倩娅赴朝鲜旅游,归来谈观感

财新记者杨大明、林倩娅赴朝鲜旅游,归来谈观感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影音纪事。朝鲜是中国的近邻,当年的抗美援朝也令两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亲密兄弟。但近年由于两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两国国情发生了较大的差异。对很多中国人来讲,朝鲜成了一个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国度。不久前,我们财新传媒的副总编辑杨大明和国际新闻部记者林倩娅赴朝旅游,目睹了今日的朝鲜。今天就请他们来谈谈这次朝鲜之行。

  财新记者赵五洲:

  你们去了一趟朝鲜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

  首先这次就是说一个基本前提是以这个旅游者的身份,而且是参与一个团。因为现在朝鲜还是不能对个人开放的,没有所谓自由行这样的方式。所以应当说在朝鲜待了五天时间,活动都是集体活动。那么每天的活动路线呢,也是从酒店坐大轿车到一个事先日程安排好的一些景点,或是一些要参观的地方,然后集体一起吃饭就餐,之后晚上再回到酒店,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其实还是比较封闭的一个活动规律。

  我觉得呢,第一印象我觉得有两点可能是跟过去以前出国有什什么不太一样。第一,确实朝鲜的蓝天白云,空气特别好,特别新鲜,就是每一个人都觉得自然环境特别好。当然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朝鲜它本身的经济发展、它的工业等显然还并不发达,或者说它整个的目前的环境水平也从侧面反映了它的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第二就是,我就觉得日程表,每天活动的日程表是惟一一个没有购物环节的。过去好像我们要出去旅游,肯定最烦的是今天要去这个地方那个地方都要有购物环节。但是它是没有安排的。

  财新记者林倩娅:

  基本上我们是跟着团走,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活动,我们的交流对象最多的就是跟我们的导游,他是会中文的,他就是那个朝鲜当地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导游,然后我们就跟他的交流比较多,跟当地的民众几乎没有。

  财新记者赵五洲:

  你们能不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就是现在目前的物质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

  财新记者林倩娅:

  衣服的话,我觉得他们那些,主要看到的话,颜色还是偏暗的。灰色、蓝、黑差不多,但是也有的姑娘穿的特别漂亮的,它的特别漂亮的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就是比较简单、朴素那种,看着比较大方。然后大概人都挺瘦的吧,就是苗条的人特别多,没有胖子,就基本上是这样。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

  我们在那儿的饮食基本上每天吃的我记得的是土豆、圆白菜、红豆芽,大概也就这么几种。那么我觉得它很多土地还是用于种粮食。

  财新记者赵五洲:那肉类呢?

  财新记者林倩娅:很少,我们吃过一次烤鸭,是吧?朝鲜的鸭肉。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

  其实我也在路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比如说它的商店排队的现象,其实这个也还是能够一个侧面感觉到它的供给的这个情况。它毕竟是计划经济这样的一个体制,那对于供需来说还是有点问题的。按照它们说它们八十年代好像很好。

  我觉得有些和我们的六七十年代比起来还是要好一些的。比如建筑,比如他们的现代化的一些设施,这个我觉得确实是超出我们当时的水平了。但还有一些呢,显然又不如我们60年代的水平,比如我从街上公交车的质量,是还比较陈旧的电车,比如衣着。朝鲜步行的人特别多,骑自行车也不是特别多。

  财新记者赵五洲:他们说朝鲜的出租车是最好的是吗?都是奔驰什么的?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出租车是不错,但是很贵。而且我们也好像不可能去,因为我们都不能上街,所以也没有机会去坐。但是比如说从机场,刚一出那个候机楼,我就觉得有好像奥迪、奔驰、宝马,反正好车还是挺多的。但另外一方面,同时也有一些很陈旧的苏制的那种卡车,或是那种越野车,也有,还有中国车。

  财新记者林倩娅:还有中国和它们那边合作的。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

  对,有合资的。另外中国就是有一个赛弗,那个越野车,还有金杯,这些车都是在朝鲜平壤可以看到的。这个我觉得好像和我们六七十年代比起来也不一样。

  财新记者赵五洲:那你们到一些旅游景点有没有这种卖纪念品或小商品这样的小商贩之类的?

  财新记者林倩娅:就规定的那个店里面,没有商贩。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肯定是国有的。

  财新记者赵五洲:绝对没有私营的是吧?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我没有见过。

  财新记者林倩娅:水果摊他们是不卖水果给我们个人的。

  财新记者赵五洲:在景点没有?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没有。景点只有固定的商品服务部,或者叫旅游品服务部。

  财新记者赵五洲:就一两个?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

  就一个。每个景点就配有一个。但他里面销售的商品内容应当说可能是邮票,一些图书,小玩偶啊,就真正就是旅游纪念品。另外还有就是参。还有什么糖果之类的。当然这些地方朝鲜人也进不去,也无法在里面消费,有点像过去的友谊商店,那种感觉。

  财新记者赵五洲:对外宾?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对。是对外宾。

  财新记者赵五洲:

  那么就是这房你跟他们聊过吗?他们的住房状况,我看网上有的说朝鲜人住房比我们强多了,说他们那个三口、四口之家一般都是一百几十平米的房子,是真实的吗?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

  按照他们的说法是,首先他们的房子是没有私人购买的,它也都是国有的。我印象特别深,它就是说,我们到朝鲜之后那个导游第一句话介绍朝鲜,就是说朝鲜没有一亩私人土地,没有一个私人工厂,它就所有的都是国有的。所以他们说男的在朝鲜很幸福。这个青年要结婚的话,所有的嫁妆都是要女方去办,男方只要给房子就可以了。但是房子呢又不用买,是国家给的,那么男方干的惟一的一件事就是给他的领导写一个报告申请。当然这个我们也问他,是不是有保证,按照他的说法,导游的说法是最长大概在六个月之内就可以分到一个房子。当然这个房子呢他说现在也很难说,肯定都不是新房,而且面积也可能不会很宽敞,那他说将来有条件的话再调,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财新记者赵五洲:好像也是根据等级是吧?根据级别来分这个房子的大小?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我觉得肯定是参考这个因素。

  财新记者赵五洲:那他们工资收入?

  财新记者林倩娅:我有问那个导游,他是22岁吧,现在大学毕业了,他说折合人民币的话是800一个月。算比较好的。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我们团有一个十年前去过朝鲜的,这是他十年后第二次去。

  财新记者赵五洲:他觉得有什么变化?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我问过他,他说就是第一交通条件肯定改善了,当时十年前他是从丹东坐了6个小时的火车去,那么现在坐飞机可以从北京到平壤降落;第二就是他当时去住的那个酒店,只有一个朝鲜的频道,现在我们去,我记得有两个朝鲜本地的频道,另外中央台一套、二套,凤凰中文和凤凰资讯,BBC。

  财新记者林倩娅:对。BBC、NHK.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还有一个俄罗斯的频道。

  财新记者赵五洲:是不是只是酒店?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对,只是酒店。

  财新记者赵五洲:普通老百姓家里一般就是一套或两套。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普通老百姓家里肯定不是这个样子,当然也不了解。

  财新记者赵五洲:另外一个朝鲜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这个业余生活,他们一般工作之余都怎么来娱乐呢?你们了解吗?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电影院有,我看到的有海报。包括比如在城市的十字路口,它会有这样的。但是其他的。

  财新记者赵五洲:酒吧啊?卡拉OK有吗?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

  酒店有,我们住的酒店有,但是其他的地方我们就不清楚了。包括我们住的酒店的书店,除了地图和一些基本上就是他们的金日成主体思想这样的出版物,还有一些画册,大概就是这样一些东西,还有一些光碟类似这样的。但是怎么说呢,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接触一些什么样的文化的这种设施,可能还是没有接触过吧,没有接触到吧。在那个农庄的时候,赶上他们在拍节目,有几个农民在台上排练节目,有点像我们过去宣传队,有点像我们工厂或农村过去的宣传队,可能是要赶到一个什么节日,在周末他们是不是组织一点这样的节目。其他的其实还是没有接触到更多。

  财新记者赵五洲:网络呢?普通人能接触网络吗?

  财新记者林倩娅:包括我们好像也没有见到,这个酒店有一个小小的邮局,然后你可以在里头打电话,上网好像没有。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酒店是不能上网的,包括我们也不能带手机。

  主持人:由于不能进行自由活动,又是以旅游者身份入境,我们的记者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了一些朝鲜表面的情况。但从他们的见闻中,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朝鲜。好,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会。

责任编辑:赵五洲 | 版面编辑:运维组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