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影音纪事。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四周年纪念日,四年过去了,按照四川省政府负责人今年2月的表述,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已经胜利完成,灾区百姓的生活已经超过了灾前水平。不久前,新华电视的记者对灾区进行了回访,通过一个个镜头记录下那里的百姓如今的生活状况,在这里,我们选取一些片断,在这样一个纪念日,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灾区的关注。
四年前的那场地震让地处四川什邡市区的罗汉寺成了临时的妇产医院,饭桌当手术台,盖头布做雨伞,扫帚就是输液架,在这样的简陋的环境里,108个“罗汉宝宝”降临人间。四年过去了,这些“地震宝宝”从当初咿呀学语的婴儿,已经成了幼儿园小班的孩子。
“地震宝宝”姜宇成:
大家好,我叫姜宇成,我现在四岁了,我叫罗汉宝宝,我是5月14日出生的。
“地震宝宝”傅梓航的母亲龙沙沙是什邡一所钢琴学校的老师,在她就教的钢琴学校里,她正忙着为这群不满四岁的“地震宝宝”排练一个节目,几天后她要带着这些孩子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宝宝们表演的节目名称是《爱在人间》。
“地震宝宝”傅梓航母亲 龙沙沙:
罗汉寺邀请罗汉宝宝去参加一个活动,我问他具体是什么活动,他说就是想展示一下我们罗汉宝宝马上四岁了,我们这些罗汉宝宝长得特别地壮,身体也特别地健康,就是要我们去展示一下小孩健康、快乐地成长的一个状态。
四年来,这108个降生在罗汉寺的“地震宝宝”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热心人士经常来到他们就读的幼儿园、居住的社区,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搞活动,让家长很高兴。
“地震宝宝”李思晨外婆 叶红梅
我们外孙是“罗汉宝宝”,全国各界有很多爱心人士都关心他们。因为他们是在爱的关心中生长的,不管哪个时候,他们都有很多活动,特别是在学校,包括校长、老师都很关心他们,特别关照他们。
要把这些孩子召集到一块并不容易,在征求了家长的意见后,龙沙沙只能每天上午安排一个小时左右让家长把孩子带到钢琴学校来排练。而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些有特别经历的孩子多聚一聚,家长其实都挺乐意的。
不到一个小时的排练结束,孩子们得各自回到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傅梓航与其他三个小朋友就读什邡市第三幼儿园,尽管幼儿园地处城边,较为偏僻,很多路段还在施工,但硬件条件却比得上很多大城市的幼儿园。
说到建筑,地震灾区的房屋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曾被地震摧毁的住房,如今已拔地而起,延续了地方特色。
在四川绵竹,年画是其重要的一张特色名片。住房的外墙、家里的装饰、过年的贴纸,都留下年画的印记。但在汶川地震中,很多户外墙上的年画被摧毁,即使保留下来的也是残缺不全。如今,损毁的房屋不仅得到重建,以年画村为代表的一大批村庄也重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作为国家4A级旅游区,绵竹市年画村的村民凭借年画的魅力,利用新建房屋把餐饮、住宿等“三产”搞得有声有色。
在进入年画村必经的一条村道上,一家名为“年画人家”的土鸡馆已经开办了两年多了,老板殷坤先在地震后花了近20万元建起了这个200多平方米的民居房,三间屋子自用,其他的五六间用于搞经营。小店每天接待能力只有100多人,周末基本客满,如果再遇到大假、小长假的,顾客只有排队等了。今年春节,殷坤先在江苏打工的儿子回家结婚,看着生意越来越好,就和媳妇商量留下来和家人一起把小店做大,现在一家四口团聚一起,忙乎这个小店。
绵竹年画村村民 殷坤先
我喊他不要出去了,就在屋里,屋里一家人嘛免得请人,平常时间都可以不请人了。一家人都可以做。如果我们遇到席桌多的时候,我们都是临时请人,像我们那些亲戚朋友啊,随时打个电话就过来了,来了帮我做。
年画村正在修路,成都到绵阳的高速公路复线一个出口就开在年画村口。虽然修路期间,生意受到影响,但殷坤先看好未来的发展,他觉得,高速公路通到家门口,来的人肯定就更多了。
与绵竹的年画村一样,在位于成都邛崃市南宝山的因灾失地农民的安置点,重建房屋保留了其原有的风格,碉楼、墙画,羌族特色鲜明。但走进村落,却显得有点冷清,几位在家门口带着小孩的大娘告诉记者,当地土质不太好,种下的庄稼不肯长,没什么收成,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特别是这段时间,男的都回到汶川挖虫草去了。
65岁的老人何明珍,独自一人在家,和邻居在一起晒太阳,老人告诉记者,孩子的父母回汶川老家去挖虫草去了,运气好,一个多月挖的虫草可以卖到1万多块钱,孩子学费、生活开销就够了。
老人的两个孙子,大的是个女孩,叫余莎,13岁,小的是个男孩,叫余佳,11岁,都在油榨乡上小学。家里墙上挂着孩子们的奖状,都是参加学校运动会获得的。何明珍老人对待这些奖状像宝贝一样,时不时就会用鸡毛掸擦去上面的少许灰尘。
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村民 何明珍
采虫草去了,两个娃娃回来就是我做饭,两个乖孙就和我这个奶奶一起,不找点钱(不行啊),我们还是要生活的嘛。
4月的四川理县木卡羌寨,花盛叶茂,风景宜人。38岁的麦小群在午饭后和邻居一起,晒着太阳,拿着鞋套,在上面刺绣着羌族特色花朵。
随着村子背后的古老羌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很多外面的人开始关注起这个小村寨。尽管目前当地旅游开发还相对落后,但麦小群一家还是看好未来的发展,利用家里的空闲房屋开起了家庭旅馆。遇到节假日,家里的两间客房还不够用。
理县木卡羌寨村民 麦小群
一般吸引游客就是我们自己这个岩石上的羌寨,我想应该吸引点游客吧。还有我们这儿的人好客,热情好客,纯朴,好客得很。
四年前的那场地震让人心碎,如果还要背井离乡,不仅是含着泪向故乡告别,更要坚强地向已经习惯的生活说再见。作为四川惟一的一个永久性异地安置区,在成都邛崃市的南宝山,这里生活着1200多名来自汶川、青川的失地群众。来到他乡已经生活快三年了,“地震移民”是否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
走进安置点,有着浓郁羌民族特点的建筑迎面而来。一个并不起眼的羌族小卖部格外引人注意。38岁的王志军是这个小卖部的店主,这栋三层小楼是他们一家五口的安置房,王志军看好靠近入口的位置,随着当地旅游开发,他破窗开了店,虽然只有些烟酒生活用品和小零食之类的,但生意还不错。
家里的洗衣机、煤气灶都是在汶川没有的,一直舍不得拿出来的妻子绣的羌绣也是搬到新家后才挂了出来。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改变了,只有看到这张一家人离开龙溪乡时的照片,王志军似乎又回到了那段时间里,想起了过去的家。
南宝乡木梯村村民 王志军
这是大舅子,这是他妻子。这是我老丈人。
(记者:这张照片在哪里拍的?)这是我们从汶川县搬迁下来的时候拍的,这是军车,军车帮我们拉东西,人是用客车接下来的。
王志军告诉记者,来这里安置的时候,每人都分了5分自留地和两亩茶园,由于茶园离家远,就租给了茶叶合作社,家里总共10亩茶园一年可以收3000元租金。他家部分自留地种了紫薯,行情好的时候一亩地能卖好几千元。
南宝乡木梯村村民 王志军
前年卖了一次,卖6元、7元(1斤)。这个就不要了,我们今天栽的是新产品,紫色洋芋,比这个红,这个都已经是二代了。这个洋芋。我们每亩地大概能有四五千块钱、四千块钱左右。
(记者:你有几亩地种的这个紫薯呢?有几亩地?)自留地?菜地嘛,全部都栽这个洋芋,紫色洋芋。我们五个人,一个人五分地,五五二亩五。
在木梯村,过去连茶叶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羌族百姓也开始与茶叶打交道,采茶的、收茶的,各自忙碌着。
南宝乡木梯村村民 陈清秀
(问:你们原来在汶川有没有这个茶叶?)没有,没有,我们汶川哪里有这个茶叶啊。(问:采完茶之后,你们怎么处理呢?)采完茶之后,交给邓主任,邓主任交给公司,公司再去卖。(问:像这种情况下,一天采得到多少?)这个一天手脚慢的二三十元,手脚快的七八十元。
除了村里的茶业专业合作以外,收茶叶的还有像陈学文这种也是从夕格村移民过来的人。35岁的他,2009年到安置点后在当地茶厂打了一年工,对茶叶有所了解,就自己干起了这个专门收茶叶的行当。每年从清明到8月都是采茶的季节,当地组织了几批茶叶培训班,村民学会了采茶,陈学文就在安置点负责收购,再卖给茶厂。
南宝乡木梯村村民 陈学文
原来他们不会,到这儿了,他们慢慢基本上熟悉了,本地的人原来采过,跟着他们学,慢慢地质量基本上就达到标准了。(问:你在这里一天收得到多少茶叶?)我这儿收茶这几天最多是七八十斤、一百多斤。不一定。
作为成都市惟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相关部门的策划和帮助下,木梯羌寨成为成都市旅游特色村。这两年,游客中心建起来,有碉楼、有喊山走廊,羌族风格越来越浓。
看过上述“罗汉宝宝”、“新房故事”和“地震移民”三个片断,我们对于现如今的灾区百姓生活有了直观的印象。四年过去了,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伤痛正在渐渐愈合,人们的生活也在逐渐恢复平常,痛苦不会忘记,但生活仍将继续。地震的废墟旁,家园已经重建,让我们祝福那里的百姓,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感谢您的收看,我是许菁,我们下期见。
11-16 09:00
短视频11-15 17:00
短视频11-15 11:00
短视频11-14 17:00
短视频11-14 11:02
短视频11-13 17:16
短视频11-13 17:14
短视频11-13 11:31
短视频11-12 17:00
财新时间 / Who's time11-11 16:46
短视频11-09 21:42
短视频11-09 16:12
短视频11-09 15:31
短视频11-09 14:56
短视频11-09 13:00
短视频11-08 19:19
短视频11-08 18:07
短视频11-08 17:20
短视频11-08 16:27
短视频11-08 15:50
短视频11-08 14:36
短视频11-08 12:38
短视频11-01 11:00
CX创意10-31 10:00
CX创意10-30 10:00
CX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