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播放记录

吴敬琏的改革三问

2013年06月09日 08:31 记者 袁新

杜永明、范世涛讲述《吴敬琏文集》编选、出版轶事

  【财新网】(记者 袁新)【主持人】今年5月,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主编的《当代中国思想家文库》丛书第二种正式出版,这就是三卷本《吴敬琏文集》。按照俞可平的设想,这套丛书将收录不同领域知识分子对当代中国命运之思考。里面的文章,既要体现当代中国之现实,又要创造性的传承、改造中华之文化。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和您一起聊聊《吴敬琏文集》出版,幕后的故事。

  【解说】美国《华尔街日报》曾评价说,如果说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的意见永远值得听取的话,那这个人就是吴敬琏。这位出生于民国、成长在新中国、接受苏联式经济学训练、后又坚定地投向市场经济怀抱的著名经济学家,几乎经历了现当代中国所有的体制与意识形态的组合。他基于实践提出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缩影。

  【《吴敬琏文集》责任编辑,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编审 杜永明】就是改革来自何方。改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未来的改革应该改向何方?我就觉得吴老这么多年呼吁的就是这三点,这个文集的中心也就这三点。就现在不少人对改革来自何方不了解,改革存在的问题,历史演变的过程不了解,就看到现在高房价、人民币贬值、就业难、社会保障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历史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你只有知道了这个,你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

  【解说】此次出版的《吴敬琏文集》分为八个专题,摘录了吴敬琏1980至2012年间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全书近150万字。从内容上看,这部《文集》涵盖了吴敬琏在“中国改革和发展”、“改革的整体推进战略和方案设计”、“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法治、民主与公民社会建设”等不同维度对中国发展的思考。

  包括吴敬琏的学生范世涛在内的三位助手,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图书编辑,花费三年时间,完成了这些文字的整理和编辑工作。业内皆知吴敬琏在学术上“爱较真”,因此《文集》的编纂工作也格外慎重。

  【《吴敬琏文集》特约编辑,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范世涛】为什么要从80年代起,就是因为他说过去年轻的时候也写了很多的东西,文字生产量也很大,但是真正办成事,他认为还是改革开放时期。

  【解说】当然,编辑工作格外慎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吴敬琏作为“整体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思想的演化,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基础的演化高度一致。无论是《当前货币流通形势和对策》的发表,促成1985年宏观紧缩的政策选择,还是《对诸城小企业改革经验的看法》《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等文章为经济体制结构调整描绘蓝图,梳理吴敬琏的经济思想脉络,无异于还原无数重要的历史时刻,并从中摘取相关联的片段。《文集》的特约编辑范世涛发现,这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横断面。

  【《吴敬琏文集》特约编辑,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范世涛】这里面有一篇,1986年11月和李剑阁,丁宁宁,和他们两位合作,写的大文章叫《试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矛盾》,这里面有几句话特别有意思。它说,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落后国家要赶上去,全面外向发展是唯一有效的途径,舍此不能获得真正成功。吴老师是比较早主张出口导向战略,也被国家实施了。取得相当的成就之后,从2003年2004年开始反思出口导向战略。你就可以看出来,它1986年提出这样的想法,2003年,2004年开始说,我们的出口导向战略要开始调整,你就可以看出是观念发展的变化。

  【解说】这些不同的横断面组合在一起,吴敬琏不断探索改革与发展的形象跃然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吴敬琏对改革过程中的社会不公高度关注。他不仅借助寻租理论分析了转型期腐败蔓延的成因和解决之道,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还率先发出对权贵资本主义的预警。

  【《吴敬琏文集》特约编辑,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范世涛】可能最坚守的是顾准临终告诉他的那句话,中国的“神武景气”终究会到来,你要待机守时。这大概是他最近三十年来为什么这样努力,这样勤奋。

  他说,我们经济学家能做什么呢,只能是轻声细语,告诉大家什么样是对于人民,社会更有帮助。对于领导人来说,告诉大家,这样才是长久治安的办法。

  【主持人】俞可平在这套《文库》丛书的总序中写道,中国历代君王大臣都有树碑立传的传统,不过,经过历史的沉淀,更多为后人所知的,却是一些有着卓越思想和高贵品格的文人。这些人的思想具有穿透时空的影响力,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真诚地担当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崇高责任。《文集》浓缩了吴敬琏30年来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思考,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又一个关键时期,这样的思想穿透历史、照耀未来。

  感谢收看《影音纪事》。我是张洁,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张岚 | 版面编辑:邱祺璞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