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记者:
最近大银行的不良率里面,小微贷款的占比比较大,目前您觉得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 王君:
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从事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准备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开展小微企业贷款的时候,并没有在制度建设,机构能力建设,人员的培养,信贷的程序等等这些关键的领域,还有内部控制,真正的准备好。我说的真正准备好的意思是的意思是说,在向小微企业贷款前,这些银行应该更熟悉向大企业发放贷款,这种贷款的特点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他们更熟悉依据资产负债表这样的一些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发放贷款。还有一些其他的,像政治因素,比如国有企业可能在政治上在他们看来是可靠的。总之,在他们熟悉的领域里,他们可能运用自如,但到小微企业贷款这个领域,对于他们就是个全新的经历。但是在做这项工作前,他们还没有真正准备好,我概括起来就是要在制度建设,机构能力建设,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等一系列方面真正做好准备。这样呢,就是在经济运行正常的时候,尤其是经济周期上升的时候,大多数企业情况都会比较好,所以这是银行其实带有坐顺风车的含义在里面,但是一旦经济发生逆转,出现下行,大多数企业都会出现问题,这时银行在制度,机构能力建设方面的不足就会暴露出来。
财新记者:
现在,处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问题暴露出来,您觉得大银行应该做什么准备?是不是需要政策支持?应该怎么做?
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 王君:
政策支持是需要的,但是首先还是要从银行内部寻找原因。银行内部的原因,我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笼统,但它们实际上都有自己的含义。也就是说,小型企业,微型,小型企业中比较低端的这些企业,他们在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的时候,银行应该有能力对他们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做出可靠的判断。还款意愿一般带有主观色彩,所以一般难以直接判断,肯定要依据一些对于历史的回顾,比如说还款记录,以及对借款人,尤其是小企业主,他们往往是个人和企业的资产不分的,并且在资产负债表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对他们的人品,性格这样的一些软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财新记者:
那目前对小微企业的帮助,其实全球都遇到些问题,比如说尤努斯的银行也遇到一些问题。那是不是说,小微企业的贷款更适合让中小银行来承担呢?
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 王君:
这个说法是比较流行的。可以说我听到的议论绝大多数都是这样想问题、看问题的。他们这样想问题的基础是认为,大银行适合向大企业发放贷款,给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产品。它们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向微小型的企业发放贷款。那么,向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发放贷款的任务,就落到了中等银行和小型银行身上。这样的一些意见都是非常流行的,包括很多经济学家,他们都相信这一点,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从理论上说是无法证明这一点的。在实证上,已经有充分的例子来证明大银行照样可以向小型和微型的企业发放贷款。拿我们在中国的实践来说,在2006年,我们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向一些城市商业银行提供批发资金,再由他们向微小型企业发放贷款。这个具体的做法就是我前面说的,培养银行的机构能力,建立起一批有能力判断还款意愿和能力的信贷员队伍,然后建立起一整套的信贷分析程序、管理程序、风险控制的程序等等,这样的一些东西。我们当时找了中小型银行,不是由于他们最适合这么做,而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的大小银行都追逐城市里的大企业。后来发生的事情,像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曾经在财新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已经否认了这一点。他的说法是,大象也可以做什么什么,这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其他国家也有过这样的具体例证,这个原因就是大银行是可以通过建立小微型企业贷款的专门的信贷部门,招募单独的信贷员来从事这项业务的。所以,并没有说理论和时间上一定证明说,只有中小型银行才能成功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说大银行做不到。实际上,大银行由于有广泛的网点,并且有广泛的存款基础,所以其实它们是有很多先天的条件从事小微企业贷款的。之所以它们不愿做,是由于竞争不够充分。它们在城市里向大企业发放贷款也有利可图,没有竞争和破产的压力,使它们创新往贷款的底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