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 收藏
  • 打印
  • 放大
  • 缩小
  • 苹果客户端
  • 安卓客户端
周其仁:改革是最大的投资(三)
记者 靳晴2012年11月16日 16:33
大搞基建条件不再,不能只谈投资不讲体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很大,体制也没有改到位,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成就很巨大。中国基础设施取得的成就确实是不能否认,去过印度的朋友都知道,现在中国跟印度最大的差别,就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做得比印度好。

  但是有两个历史条件,很难在今后复制。第一,80年代后期90年代那波基础设施的大投资,他是多年欠帐的补偿。因为过去我们价格歪曲,大量地上加工工业,忽略基础设施投资,所以改革开放一起来,经济一活,到处没有路可以走,港口不够,电站不够,哪里堵就在哪里修。这时候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可能是有某种优势,因为它快,另外决策上不太容易出错,你堵得走不动了就修一条路它不会出错。这是我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历史条件,它是滞后性的基础设施投资。

  第二波就是90年代晚期以后新世纪以来的这波投资,这波投资是靠加入WTO,对外开放最后给买了单。我们现在记得朱镕基卸任国务院总理的时候讲过,当时香港报纸说,中国是赤字总理,因为发了很多国债,朱镕基总理当时说留下的都是优质资产,多少公里的高速公路,多少电站,多少码头,最后证明这个判断大体没有错。为什么没有错?

  1997年签订的WTO协定,2000年中国就进去了,然后对外开放多少东西往世界上运。每一个车都给当年的投资付点钱,所以那个投资大体是成功的。现在的问题这两个条件都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大量的欠账似的基础设施投资,在中国有些地方还有。但整体来说,现在是进入所谓超前投资阶段,就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先把一些基础设施放在那里,这个放对放不对,有挑战性。因为信息成本很高,放在哪里是对的?

  同时至少短期看起来,中国出口靠每年20%、30%的增长,短期内来看没有这个前景。这倒过来就是没有一个外需来可以背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2009年以来这波为了对付全球金融危机增加的投资拉动,这个几万亿,效果到底怎么样,我的想法还是看一看,现在还不能贸然得结论。

  讲到底就是谁买单的问题?谁给这些项目一张张票去买单?如果当期消费力量不够,过去的投资收益要出问题,连带金融也可能出问题。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多投资,还是多消费,我的看法是不能离开体制机制来讨论投资问题。不讲体制机制只讲投资很危险的,因为他做不到跨期的决定,整体看不出大错,小错难免。但是这么大经济,论万亿的投资项目,如果整体出问题,比例失调,修的东西没有人来给你一次次买单,很难说国民经济会在这样的基础上健康增长。

   相关视频: 周其仁:改革是最大的投资(一)

   相关视频: 周其仁:改革是最大的投资(二)

   相关视频: 周其仁:改革是最大的投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