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李毅中主旨演讲(四)
财新记者 张岚2011年11月11日 12:50
工业转型升级如何解决协调问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前部长 李毅中:

  (四)推进各地差别化发展。我国东、中、西部情况迥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各地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市场需求和产业状况,选准各自的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差别化发展、错位发展,防止和避免产业雷同、盲目发展。从调研情况看,实施差别化发展符合我国国情,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与保增长、惠民生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差别化发展需要差别化政策的支持,应涉及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土地、产业等领域。就产业政策而言,一方面是对各地符合资源、环境、市场条件的特色优势产业要予以足够支持、鼓励,对不符合的要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对需要支持的产业,在规模、技术等要素方面可适当放宽准入限制,而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要素,必须设定统一严格的门槛,不能丝毫放松。当前,要将以上要求与“十二五”规划制定实施相结合,落实到新建项目、技术改造中,落实到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节能减排考核、产业转移、产业集聚等具体环节之中。

  (五)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型企业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重,规模与实力得到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与此同时,我国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一大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必须认识到,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缺少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跨国经营水平、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世界领先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一些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强,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公共服务机构能力不足,企业经营的法制、市场和政策环境亟待改善等。在推动大企业发展方面,要高度重视发挥大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大企业在产业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加快建立和完善引导企业跨国投资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引导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要以小型微利企业为重点加强财税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体系,增加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加快结构调整,支持技术改造,鼓励东部中小企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以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和参与产业配套为重点,加快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着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六)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随着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加快,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大趋势。各地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借助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不注意实际情况,竞相提出高优惠政策,盲目引进和承接与当地资源、环境、技术、市场条件不相匹配的项目。又比如,一些产业转出地区,借机转移落后淘汰产能。因此,亟需从国家层面,加强产业转移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完善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编制出台《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加强产业转移中的环境和安全监管,严格禁止落后生产能力异地转移和扩张。二是支持以现有工业园区和各类产业基地为依托,积极探索合作对接新模式,鼓励通过要素互换、合作兴办园区、企业联合协作,建设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整合利用财政、土地、环保、产业等政策资源,把相关产业或产业链向园区集中,优化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提升企业节能、环保、质量、安全、装备等技术经济水平,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女士们、先生们: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正在迈入新的阶段。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依然难测,国内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但中国经济仍在保持平稳增长。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工业通过加快转型升级,一定能够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祝愿此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