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中国企业如何高效创新?
财新记者 龙周园2011年11月17日 07:44
斯坦福大学教授青木昌彦认为,企业不应太过注重规模,分离式的模块协调体系更有效

  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教授 青木昌彦:

  从更积极地方面说,如何促进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基于各行业是怎么进行协调,怎么进行结构组织的,所以这些都对中国经济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国现在正进入一个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

  我想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协调机制:一是整合,把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在一个框架下来进行协调,以一种更集中的方式来协调企业,我想中国人民对此也是比较熟悉的。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家中国企业,大部分是大型国企,它们在中央化的协调机制上做得很好。

  第二种就是所谓的水平协调机制。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供应链。意思是各个环节都有单独的实体,但是它们是通过技术连接起来的,共享信息,并协调各自的产出。汽车行业的快速反应机制就是一个例子。

  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能体现这种体系的价值,那就是福岛灾难。在事故后,整个供应链出现了断裂,这不仅仅对日本经济,对全球经济都有重大的影响。大家都知道iPhone3,如果大家回顾一下它的价值来源的话,会发现iPhone3 的35%的价值是由日本的中小制造者创造的,包括过滤器、生产小部件的机器等等。韩国提供了16%,中国只提供了3.6%的硬件设备。所以如果其中的任一企业出现问题,整个环节就会断裂。但由于企业互帮互助,从破坏中恢复过来。所以供应的恢复还是很快的,但还是有问题,即如何弥补这种临时策略的缺失?

  还有一种模式在硅谷很常见。比如像苹果、谷歌等高科技企业,通过设计出操作系统或智能手机这样的硬件,它们为整个产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标准。

  这些设计是由苹果、微软等软件公司提供的,但是一旦这些平台成形后,其它小型企业都可以和这个平台连接起来,并相互竞争,让这个体系更好地运作等等。所以,这样的小型或者大型公司和这种接口性的架构结合起来,可以称为模块。这些模块可以相互替换,模块之间也可以竞争,而且模块也可以扩展。

  举个例子,苹果和笔记本电脑不一样,还有iPad、iPod以及智能手机等等,这些不同的部门都在苹果云平台上连接起来。通过连接、分割或者扩展模块,模块体系就能逐步优化。这种方式能让产业充满创造力。

  我在这里提到了三个不同的产业协调方式,一是集中式的控制,二是水平式的协调,价值链上的协调,三是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模块系统。哪个协调方式更好呢?这主要看这个技术本身的性质是什么,同时也要看人力资源的类型和质量,另外还有很多其它独立的元素。

  因此,我觉得在中国,特别是当中国要进入新的工业化阶段的时候,我觉得这种产业协调的多样性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还认为,在中国,人们过于关注企业规模,希望将更多的企业打造成全球企业,但只是关注规模的扩大。但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方式呢?是否适合于所有行业呢?在有些行业重视规模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其它的一些行业,就像我刚才所提到的,比如说信息技术和其它一些技术,也许分离式的模块体系,也许更能刺激创新、更加有效。

评论